扶贫改变了家乡面貌
作者 陈玉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圣人著名的诗句,或许大家耳详能熟,可是你知道川上在哪里吗?对,就在景色秀丽的山东泗水。我的故乡就在离这儿二十多公里的仲家庄村。
到过这个山村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惊叹这里的一隅之美:说她像花园,飘洒着四溢的芬芳;像森林,郁郁葱葱翠绿清凉;像幅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像彩虹,连起天际的绚丽多彩;像妈妈手中的线绳,牵连着远方游子那思乡的魂魄。可是,你知道吗?十年前,这里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是扶贫让我的家乡脱胎换骨,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仲家庄村座落在泗水县东部,东临沂蒙山区。从前,家乡像被遗忘的弃儿,躲在偏僻的山区里,群山环绕,道路不畅,一条弯曲的土路穿进村庄,是家乡人出行的唯一通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子里的人们住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显得凄凉、冷漠,只有在炊烟袅袅升起时,村庄才有一点生机。这里的山区,地势复杂,水源难寻,人畜饮水都成问题,种庄稼更是靠天吃饭!山坡地上,小道曲弯,收获的粮食要靠人抬肩扛才能运回家。年轻的一代,纷纷逃离家乡,外出打工谋生计。
2015年底,扶贫攻坚的政策像一缕春风,荡开了山区小村贫困闭塞的大门,贫瘠的家乡搭上了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快车。

这年,上级党委派驻了第一书记,国家一系列治愚治贫的措施相继出台和落实。"靠山吃山",国家瞄准荒山治理,由国资部门投资对全村万亩荒山进行了复垦,使其变成了可耕种的良田。寻找水源,修建了水库,让整个山村都有了灵气。山上的层层梯田披上绿装,种植了桃、梨、苹果等几百亩果园,丰收季节硕果累累,真成了像一座座金山银山;粮食作物五谷丰登,经济作物绿色满园,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金黄色的农产品,一片又一片,连绵不断,轻风拂面,芳香扑鼻,使人流连忘返。站在村头眺望远方,真可谓是“青山紧相连,梯田绕山间,蓝天白云飘,池水鱼儿跃”,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是党的扶贫好政策,让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提高,不敢想象的变化,梦幻般地出现在了眼前,站在村口举目四望,整个村子充满了无限生机,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一处世外桃源——宽广的公路从乡镇延伸到村庄,贯通了阡陌小路,像一条条灰白的带子纵横的四通八达,村那里的人好多家庭都开上了电动车、小轿车,出行更加方便了。刚修好的绕山路像莽原玉带直通山顶,将山上的农副产品能够顺利的运出村外,以便换回一年来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变成收益。
在各级政府帮扶下,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平房与楼宇间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环境卫生整洁美观;家家户户都喝上了透彻清凉的自来水;财政部门投资在村里还建起了学校、幼儿园、图书阅览室,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高高的围墙,孩子们从托儿所能上至六年级,完成小学学业不用走出村庄,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整个校园,回荡在整个山庄,那是希望之声,随着天空的彩虹越飘越远……学校旁边有一个活动广场, 安装了单双杠、扭腰器、翘翘板……等多种健身器材,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农村人的健康、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活动场所的四周,以及通往入户的小路上,到了夜晚,村庄如同白昼,村民儿童乐此不疲地在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孩子们欢呼雀跃,荡着秋千、爬着滑梯尽情的游玩,老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唠着家常,还有那悠扬的音乐,伴着人们欢快地舞了起来,驱除了一天的疲劳,放松了心情,在一片祥和中怡然地自娱自乐。
电网、光缆线进入了家家户户,家用电器,电视、电脑、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手机已经普及应用,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利用网络平台把农产品销售出去、生活用品购买进来;超市、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村里的变化,召唤着在外飘荡的游子。村委利用荒山坡地引进种养殖项目,家乡有成功的人士,纷纷踏至而来,建起了肉鸭养殖场,树木加工厂,水泥制板厂等,吸收了村里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人员在本村就业,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幸福指数。村民们动容地感叹说,实现了“三通一平”,走出了贫穷,走向了富裕的小康路。村里年龄最长的有福老人逢人便说: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
如今行走在通往家乡的路上,目睹村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家乡的变化一次次在更新,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野百合与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山上空气清新自然,树杈上小鸟叽叽喳喳唱着欢快的歌谣,好像欢迎着山外人的到来。鸟语花香,美景如画,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在几年的时间里,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知道,这是党的英明领导的结果。没有党的扶贫政策,不会改变山里人的思维,更不会改变家乡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