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于应克,1974年8月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大专文化程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500多篇。并且入选多部文集。系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清市楹联学会理事。《当代新文学》作家协会理事。

杨善洲同志的人生理念
文:于应克
杨善洲同志生前曾经担任过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他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来不为自己和家人,谋取半点私利。退休以后,他自愿放弃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大亮山植树造林,创造绿色环保生态农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奋斗史诗。
回顾杨善洲同志八十三年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无尽的沧桑与痛苦。由于家庭的极度贫困,他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而是跟随父母,扛起锄头,下地干活。赶着水牛,耕田插秧。由于受母亲的影响,他的骨子里渗满了勤劳与朴实,宽容与善良。尽管杨善洲家里很穷,但是他还要去帮助比自己更穷的乡亲们。为孤寡老人劈柴,打水。时常把自己的饭食拿出来周济乞讨的花子。
为了支援大军解放云南,杨善洲自告奋勇,参加了担架队,救护伤员。从弹雨横飞的战场上挽救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建国以后,杨善洲同志被当选为农会干部。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顽强拼搏,埋头苦干。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慢慢地改变之家乡的命运。
可是创业之初,立足未稳。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时而山洪爆发,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时而干旱少雨,禾苗枯竭。杨善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天天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引导他们修渠筑坝,引水浇田。
当雨季来临的时候,杨善洲同志不辞劳苦,带着机关干部挨村挨户的查看,帮着乡亲们修葺房屋,疏通河道。有的时候,还会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群众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可是他自己的家庭状况远远不及一个普通群众。母亲年迈多病,三个女儿尚未成年,沉重的家庭负担全部落在妻子张玉珍一个人肩上。妻子既要种好农田,操持家务,还要赡养老人,照管孩子。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来说,好比是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再看他家的住房,年久失修,四壁透风。逢雨遍漏,遇风就倒。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如果能向组织提出申请,重新翻盖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杨善洲同志从来没有向单位的领导提起过。他也不允许家人给地委添任何麻烦。实在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了,妻子只好叫两个年幼的女儿找到单位,跟丈夫要钱维修一下。杨善洲踌躇了半天,翻遍啦所有的衣兜,才掏出十五块钱交给女儿。说是回去买一些坛坛罐罐,准备接雨。秘书小赵实在看不先去了,又凑了五块钱。用自行车驮着孩子,送到车站。张玉珍同志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她无怨无悔,甘于奉献,默默地承担着家中的一切。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会有一个坦荡无私的女人。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离不开妻子的大力支持。张玉珍深知丈夫工作的难度。把所有的痛苦都压在心里。每天周而复始地劳作着。从来不怨天尤人。这种精神在全国来说应该是极其少见的。
有了母亲、妻子、女儿的鼎力相助,杨善洲同志工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每天早出晚归,访贫问苦。和群众打成一片。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把撅头、一件蓑衣、一顶斗笠成了他形影不离的随身法宝。无论他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有一次,杨善洲在农村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村民靠天等雨,祭拜龙王。再看稻田里,土地龟裂,禾苗枯竭。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萌生了修建青坪坝水库的想法。说话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占地补偿问题,房舍搬迁问题,建筑材料成本费用,用工薪酬问题等,时时处处需要花钱。向村民摊派集资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农民的日子本身就很紧吧。政府的办公经费也是捉襟见肘。
经过多次地委开会研究,杨善洲决定去省里申请资金。在昆明市,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费尽了周折,总算申请到了水库建设资金。可是,又被省计委的领导给卡住了。为了能够顺利的拿到这笔款项,老书记又自掏腰包,为这位分管领导购买了补品。看到这些,我们或许不理解:杨书记这样做究竟图个啥呢?这样做,究竟对他有设么好处?
事实告诉我们他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施甸县的农民着想,是为了彻底解决老百姓饮水难,灌溉难,种田难问题,自己没有拿到半分钱的好处。
水库建成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解决了。杨善洲同志的口碑也是越来越响亮了。
杨书记为的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与之争吵,赌气。甚至许久不搭理他。他的二女儿杨慧兰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地区师专,毕业分配的时候,要求留到保山。报考公安局。可是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坚决要求女儿回到家乡姚关镇当一名人民教师。杨慧兰很不理解父亲,委屈的哭了好几天。直到多年以后才能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
家人对杨善洲产生误会,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和他朝夕相处的老部下产生矛盾真是叫人不可思议。杨善洲的秘书小赵接待了一个考察团,报销了三千多元的招待费。老书记很是不理解。质疑刨根问底,闹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实在瞒住了,小赵说,为考察团购买了纪念品。花去了一千多。不好报销,只好混在招待费中。杨善洲同志知道以后,严厉地批评了秘书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并且告诉他始终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自己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杨善洲总是低调做人,认真做事。从不居功自傲。他把所有的农民都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把每一位工人都当成字节的兄弟姐妹。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坎上。有一次下乡搞调研,某乡党委书记打了一支山鸡招待杨书记。坚决不允许缴纳生活费。当车子返回宝山半路的时候,杨善洲执意叫秘书把一块五毛钱送回乡里。这位秘书回到机关,很不高兴,和杨书记大吵一架。杨善洲就慢慢的做他的思想工作。告诉这位秘书,不要小看这只鸡,一旦传导老百姓的口中,也许会是一头猪、一只羊,甚至一头牛。秘书这才茅塞顿开。
王富有是某村的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再一次贩运生猪的时候被诬告成盗窃犯,入狱判刑。使他在生活和精神等方面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儿女的婚姻也受到了阻碍。出狱后,他到处上访告状,闹得县乡两级把他当成捣乱分子严加防范。杨善洲得知这件事情以后,立即组织公、检、法等各级部门对这个案子进行彻底复查。待一切都水落石出的时候,对这起案件的受理者给予了严肃处理。并责令有关领导到王福友的村里公开道歉,为其恢复名誉。咋二件事情传开以后,在保山地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988年,年满六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了。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曾多次挽留他到昆明颐养天年。可是我们的老书记却婉言谢绝了领导的盛情相约。执意回到了家乡,落叶归根。
在大亮山,他带领着几十名青壮年,叩石垦壤,植树造林。历经二十余年的严寒酷暑,他终于建成了一座占地5.6万亩,价值三亿元的综合性林场。使平日的的荒山秃岭染上了绿装。山白种珍禽异兽纷纷来此定居。可是我们的杨善洲书记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少。身体状况也远不如从前。由于积劳成疾,杨善洲同志终于在2010年10月10日,走完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在他临终的时候,把这个诺大的林场完完整整的交还给了国家。上级奖励的20万元现金他捐赠出14万元。他去世以后,把整个躯体都回归自然,为人间留下了一身正气。
杨善洲同志生于农家,长于农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千千万万的农民朋友们。在杨善洲的人生词典里,从来就没有“官场,仕途”这个词,他满脑子想得是为人民服务。做劳苦大众的垦荒牛。
主审/陈百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