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绞胎艺术瓷的起源与复兴
雄安新区易京书院 刘新

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代表了中国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怀。绞胎文化源于孟子篇章“君子本色,表里如一”,同时传达着对君子情怀的尊敬和赞美。绞胎瓷从技法上着重表现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绞胎瓷强调淡美素雅,力图表达“仁义礼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时又以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诠释了“其色也睟然”君子气概。历史上也因其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其岳父时,送的就是东坡先生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瓷。随后很多文人雅士纷纷效仿,在当时工艺水平下,致使绞胎瓷供给严重不足,很多百姓只得将窑内摔碎的瓷片作为贵重的礼品相互馈赠。

故宫博物院藏宋修武窑绞胎瓷罐; 明斯顿博物馆藏宋绞胎瓷杯等,绞胎瓷多见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
在我国,以河南焦作当阳峪绞胎瓷最为有名。绞胎瓷工艺成规模制作出现源于初唐时期,兴盛于宋金时代。这一时期被《中国工艺美术史》称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巅峰,也是世界制瓷工艺的巅峰。

河北省文物局在雄安新区踏查燕南长城时,发现了多处战国遗迹,并采集了大量陶瓷碎片标本,进一步考证了雄安陶瓷生产的悠久历史。明清时期,雄县昝岗镇孤庄头村就广泛流传陶瓷工艺,拥有许多高水平的陶瓷制作艺人。工艺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完善,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绞胎瓷一直是皇室鉴赏收藏的珍品。

雄安地处九河下梢,古黄河、古易水、拒马河、白沟河、大清河从这里流过。雄安地下2米至20余米的地层中,分布着细腻、纯净的红胶土,是制作优质陶器的上好原料。可以说,陶瓷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

刘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童年学习书画,少年时期随叔父学习制作陶瓷,逐步长成为国内有一定名气的艺术追求者。

在民间老艺人与中央美院专家和书画名家的帮助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淘洗的红胶泥作为主要原料,通过手工拉坯成型、晾晒、绘画、打磨、雕刻以及烧结等多道工艺工序,制作成仿古、现代、古今结合的艺术品。雄县绞胎陶瓷逐步成为艺术收藏及馈送亲友的理想佳品。

多年来,在研发中生产,在生产中依靠科技创新,我们已开发出二十多种系列产品,形成雄安陶瓷自己的流派,使得雄州绞胎在国内陶瓷行业享誉盛名,陶瓷不仅有着中华古老的历史文化特点,还体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

绞胎陶瓷属于高温产品,原料主要以雄安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胶土为主,加上各地不同颜色的高岭土使传统工艺得到升级创新。如今的雄安绞胎工艺,具备了“雄安文化为载体,结合当地书画之乡的资源、开发独特艺术内涵的新特征,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成为工艺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畅销品”。

作为中国古代发明的艺术品,绞胎陶瓷有着“花纹表里如一的纹饰、世界公认君子陶瓷”的美誉。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泥土与火焰的融合下,浴火重生,让中华古老艺术走向世界舞台。

作者简介:
刘新,笔名心觉,男,1972年出生于雄安新区雄县孤庄头村,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雄安易京书院院长,雄县美协副主席,绞胎瓷非遗传承人。刘新自幼学习书画和绞胎瓷制作,尤其痴迷于书画。 1986年刘新在北京有幸得到李可染老师点教。2007年经业内推荐结识王荐,张得林二位书法老师,并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2015-2017年就学于台湖国画院名师工作室,在此期间得到张立辰,何家英,郭石夫,唐勇力,陈平,郝邦义院长等名师、名家的指导和教誨。刘新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纪检委报》、《央视网》等多家媒体、电视台报道或播出专题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