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知青路之陇县纪行》
【作者】远方的家【朗诵】远方的家

2020年的7月,骄阳似火,我和我的老师一行数人,来到陇县河北镇东坡村,重走知青路,感受50年前那一段永不磨灭的知青记忆,也是陪伴我的老师探寻他的青春岁月之旅,回味他一生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涯。
一棵古老的大槐树下,时时传来阵阵笑声,“这是卢根成么,我们到村里头次参加的就是你的结婚筵席,在你屋院子吃过羊肉饸饹呢。”“仓有,记得不,在饲养室那个崖上,咱弄了一条野狗,大锅炖了吃肉,队长、贫协、保管都说香的很呢。”这不是卢九文吗?你可是咱村唯一的富户呀!今年多少岁了?”“九十二岁,高寿呀!到底是富农哩开,比贫下中农寿长呀,哈哈哈。”一句句寒暄,一句句问候,一桩桩往事,一段段回忆萦绕在大槐树下,满满的亲情,浓浓的乡情,弥漫着深深的知青记忆。五十年前,大槐树下也回响着同样的欢声笑语。

陇县古称陇州,是陕西西大门,这里历史厚重,秦襄公在此建都立国,汉武帝登陇首,在此设置大震关,素有“秦都汉关”之称。丘处机在龙门洞开宗创立的道教龙门派,被尊为“龙门祖庭”。美丽的关山草原是秦人先祖非子牧马之地,有“汉唐马苑、皇家牧场”之美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天竺取经,陇州是西出长安第一雄关,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1968年的冬天,西安市7000多名老三届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每人都怀揣着一张西安市革委会颁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批准书,分别来到陕西陇县15个公社插队落户。我的老师姐弟四人也身在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三年的知青岁月。

二十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群年轻人满怀激情投身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熔炉中。他们用柔弱的身板和稚嫩的双肩,承担起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在冰天雪地里,平整土地、送粪、修路、修水库;在炎热酷暑中,春耘、夏收、扛粧子、送公粮;吆牛犁地、管理农机,在陇县段家峡水库曾留下他们开山炸石、取石筑堰、拉土上坝的足迹;陇马公路、国防电缆工程、高压电路工地都曾有知青们辛劳的身影。
古稀之年的老师没有了平日的沉稳,打开了年轻时的记忆,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插队生活,眼里焕发着年轻人的神采,满脸的兴奋,腿也不疼了,腰也不弯了,说话的声音也高了许多。见到50年前的伙伴,家长里短,亲戚故旧,农活收成,一一问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年居住的土坯房依然健在,老师抚摸着自己当年亲手打造的房门,感慨万千,仿佛当年生活的场景跃然在目,兄弟姐妹门一起生活,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互相帮扶,互相关心,共同度过那一段艰苦的岁月。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很少能感受到当年生活的不易,想回趟西安都要走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县城,第二天才能搭上去宝鸡的班车,从宝鸡再搭车回西安。给公社交公粮,赶着骡驮要走几十里山路,还要冒着遇见野狼的危险。老师还自己动手制作了篮球架,闲下来时村里青年云集在这打篮球,这可能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活动了。

老师说50年前的陇县,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梨花开放,如皑皑白雪,花香怡人,而深秋季节满山紫红的犁树叶更是陇县一道亮丽的风景。陇县的酥梨自古以来都是天下闻名的,在知青的眼里,陇县酥梨是世上最好吃的梨,如今已没有了当年的景象,些许有些遗憾。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村里的年轻人都向往城市的生活,读书打工创业,纷纷外出追寻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有老人和孩子依然留守在古老的村落,现在的农村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只有过年过节,村里才有了热闹的景象,这也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遗憾吧。岁月变迁,物是人非,许多当年村里的伙伴已相继离开了人世,只有记忆中的模样,老师多想能和他们再叙叙旧,聊聊天,多想在老槐树下畅叙友情,谈古论今,摆摆“龙门阵”,而如今却只能慨叹时光飞逝,只能停留在记忆里,这可能是老师心中最大的遗憾,也是一个老人心中最大的失落吧。

如今的陇县已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聚力打造蜂蜜、羊乳、苹果、核桃、香菇等“陇州五宝”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以关山草原为中心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以“龙门祖庭”为中心的道教文化。陇县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一个美丽和谐幸福的新陇州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晌午时分,我们来到老师当年的房东家里做客,因为插队的情节,老师一直和这家人有联系。如今的房东卢仓有是老师当年的伙伴,也已年过七十啦。他的女儿小芳多年前被老师安排在咸阳落户,如今已是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家资数百万,坐拥六、七套房屋的西安市民。仓有的儿女门都在城市发展,只有老两口在家,他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昨天就开始为我们准备,屋子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火炕上铺上了新的床单,从自家院子摘来的红杏摆满了桌面,你能感受到这是在迎接自己的亲人回家呀。 女主人在灶房为我们准备着午饭,老师说“就咥你屋的那碗手擀面”,女主人在梨木案板上和面、擀面、劙面,升起柴火灶揽臊子,忙的不亦乐乎,我们也在旁边打下手。村民组长卢建林来拜访老师,老师仔细了解了村里这些年的情况,对村里的发展变化颇感欣慰。在他们谈兴正浓的时候,热乎乎的臊子面出锅了,老师端着这碗面,细细的品尝,像是在品一壶陈年老酒,又像是在品味人生,这碗里装着的已不在是一碗面,而是老师的青春记忆,梦的思念,是老师对东坡村浓浓的眷恋,回味无穷。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上山下乡的洪流激荡了那些懵懂青年的青葱岁月,这些青年远离城市的喧嚣,毅然走进广阔的农村,拥抱梦想的蓝天,知青岁月跨越了这一代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蜕变,一代自立自强的知识青年,用年轻的臂膀扛起不屈的精神,纵有艰难困苦,只为爱国奉献,他们用热血和忠诚,在农村的田野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诗篇,他们是一代农村建设的开拓者,也是一代流过血泪的太阳。
下午时分,我们就要离开东坡村了,短短一天的时间,我只是肤浅的感受了知青岁月的痕迹,看着老师依依不舍的眼神,我明白了,知青的记忆已烙印在这一代人的骨髓,流淌在这一代人的血脉,永不磨灭。我暗下决心,明年一定带老师回来再尝尝这碗充满浓浓思念的臊子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