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梅馨斋诗词》历尽重重磨难终于面世了。在此,深深感谢给予各种帮助的良师益友、仁人志士————感谢为集子作序言的姜舟林先生和沈建平先生;感谢为集子付梓赠送妙玉的全国各地诗词大家;感謝编辑中精心策化为拙作付出心血的所有人!沒有你们的厚爱和深切关怀,就沒有《梅馨斋诗词》。在此,让我诚挚地道一声謝謝!
作者 白梅

(接序言一上)
触景生情为白梅诗词的另一特点。春夏秋冬皆能情以物迀,辞以情发。情中景,景中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来爱不释手。写早春:"一钩新月向西流,垂柳纤纤系小舟。江面轻寒风剪剪,折技疏影上城楼。"一钩新月映衬垂柳纤纤,突出一个“初"字,“江面轻寒"道明春寒料峭时节。而作者面对此景喜不自禁,竟折枝上城楼。写仲春:“庭梅丽蕊燕莺啼,疏影枝头结伴栖。浓睡醒来听鸟语,绿窗远望见青堤。"这里有色彩的浓艳,鸟声的悦耳,人陶醉其中,惬意无比。而写暮春,作者总有些许的婉惜和淡淡的伤感。“轻舟柳系烟津。便纵有,几多燕舞追巡。风雨潇潇,饮尽岁月深醇。钟情怕到病痴处,冷灯残照映柴门。"(《寰海青 惜春》)正如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轻舟柳系""风雨潇潇“,而春色已残、春踪难觅。作者虽钟情到病痴处,而相伴唯剩冷灯残照,伤春情怀触手可感。"春色芳菲浸画楼,断肠觅闲愁。茅檐烟里锁清幽。泪盈眶。作情囚。"(《燕归梁 春愁》)可谓意象是主观情志于物象交融互渗的产物,词中意象无不着"我"之色彩。"春色芳菲"起到反衬的效果,“断肠"极具夸张手法。“泪盈盈,作情囚",直抒胸臆,催人泪下。好个白梅,真性情也。
白梅的诗词总是心物交融,中多有哀而不伤者。“西楼望月慈难见。断离肠,终有几多怨。满庭绿树,绣帘垂,海棠香浅。凭栏干,紫玉烟沉片片。关山渺渺闲飞燕。照残红,江寒暮色晚。子规声续,问何年,路长情短。著清词,泪洒青梅小院。"(《月上海棠 母亲节思母》)此乃至性至情之词,作者融深情于词中,每一字都浸透着祭吊的哀伤,而这种深情的倾诉,是借助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手法表现的。更有借景烘托渲染,让哀痛的情绪无以复加。而作者终能把持自己,“著情词"以告慰在天之灵。作者在“端午节怀思"中写道:榴花艳丽稻花香,粽糯情深系众肠。泪水扬波云水跃,举国上下祭国殇。"此种情感可上升到爱国高度,因为此诗不是发思故幽思,而是一种用新的审视眼光,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启迪今人继承和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白梅的诗词随处可见情感美,这种情感重在一个“真"字。作者自云:“我收到清韵馈赠的一套‘金陵十二钗‘,手捧一剪一剪浸透着清韵心血的十二幅金钗剪艺,我感动得泪水潸然。"这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在感动之余,以诗酬谢。“清韵悠长巧手裁,金陵十二踏云来。凄迷婉娜人堪叹,袅袅悲歌绝世埃。“一一诗言志,诗也言情啊!另有一首七律更为传神:“真态生香巧剪裁,拈花玉指妙中来。冰心傲骨凝脂面,皓齿朱唇秀媚腮。娴雅端庄倾国色,兰芝聪慧绝尘埃。金陵十二迎风舞,幻境婵娟不胜哀。"这首诗也是抓住了一个“情"字一一知音情、赞美情;突出了一个“真"字,此情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由此可知,白梅诗词中的“真情",甚至是“痴情"的抒发,产生出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白梅的诗词,韵高圣洁流禅味。作者心已向佛,"一尊青花瓷观音圣像,让我的心猛地一颤,顿生欢喜。这尊青花瓷观音,眉目清秀,含情脉脉,满脸的慈悲安祥,善气迎人。看到她,心灵深处感到有一种莫大的安慰和依附。"(《十渡普陀山》)“冷云处,香火迷蒙。过禅宇,经声佛号,袅袅法门空。"(《满庭芳 寺院小住》)作者住进禅院,感受到一种幽深静寂、安祥和自然的境界,摆脱了一切烦恼,尘世的杂念顿时涤除。“象王峰下聚祥云,古刹威严道义熏。水月观音金殿供,卧身佛祖玉堂殷。通幽曲径藏禅意,绕寺游廊显德欣。度化凡夫超苦海,幡然醒悟散氤氲。“(《七律 普陀山大乘禅院》)这就是诗词的佛学境界,惟在启发人的心智,知生死轮回之苦,欣涅槃寂灭之乐。是功为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中门的诗学最高境界。
白梅的诗词,思想美、感情美、意象美、意境美……形神兼备,清新爽目,颇富格律情趣,又兼备佛学的哲理性。而诗家“功夫在诗外",这种成功缘于白梅以生活为聚焦,以情感为纽带,以精神为旨归,通过构思原点与传情路径的贯通与畅达,形成了富有韵味的立言艺术,完成了自我人生的造型和心灵的雕塑。
谨以此为序。
姜舟林
写于2019年10月
序言一 作者 姜舟林

序作者简介
姜舟林,男,生于1961年8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系《雩娄吟苑》编委,《四叶草》平台顾问,《紫云诗社》责任编辑。诗词及评论散见于海南《水晶诗报》、山东《历山诗刊》、《红城诗苑》、《中原诗文》、《桑榆晚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