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锦列绣,旁征博引,开阖有度;
诗经文纬,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最近,吕秀彬的美文新作——《小暑,漫随诗意觅清欢》禀承一贯的“素心向美,以诗为文”的创作风格面世了。这又是一篇雕缋满眼的美文。
我对它的评价是:铺锦列绣,旁征博引,开阖有度;诗经文纬,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全文紧紧围绕“随诗意,觅清欢”的创作主旨,恣肆挥洒,曼妙成文。
全文第一自然段,就引录了无门慧开禅师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告诉人们没有闲事烦心,没有忧思悲恐惊萦绕心头,每年、每季、每天,都是人间最好的时节。这为全文的“随诗意,觅清欢”,定下基调,这是“放”。二三自然段,则是“收”。
第四自然段引录了宋.苏舜钦的《夏意》。诗中“别院深深夏席清”,又作“夏簟青”。全诗写夏日昼寝醒来时所见所感。这一段仍然是以诗为文。接下来的第五自然段,则是以文解诗。当然仍然是晓畅、流丽。
第6自然段,作者套改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以诸葛亮口吻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该诗刻画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大智大勇的形象。作者只是借其躯壳,改为“夏梦谁先觉,枝头鸟最知。深院午睡足,叶上日迟迟。”以鸟喻人,以情衬景,突显一帘明艳,流莺翠响的幽深。
第7自然段进一步“收”,进一步强调“松风耳语”、“荷风送香”、“花木铺径”、“柳荫掩映”的庭院,是古人纳凉避暑的福地洞天。
第8自然段,再次“放”,引录了金.庞铸的《喜夏》诗。这位造语奇健的户部侍郎,大异于常人。人们恐热,畏热,惧热,认为炎炎夏日,地煮天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他却不惧炎夏,写了《喜夏》诗。他勇敢地向小暑宣战:“小暑不足畏”。为什么?他说“深居如退藏”。这位户部侍郎将“深居简出”“退藏于密”两个成语,各裁一半,重新凑成一个新的短语。只是“退藏于密”,舍弃了“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的哲理意蕴,只用其退隐于秘密之处的含意。诗中的“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是费解的,需作解释。“青奴”是借代词,指夏日用竹编成的取凉用的床席。典出宋.黄庭坚诗:“我无红袖堪娱夜,政要青奴一味凉。”“被荐枕”,为“初荐枕”之误。“荐”床垫,“枕”,枕头。小暑到了,“青奴”用来作席、枕;“黄奶”的“奶”又可作“妳” 。“妳”者“书卷”。“黄妳”,“黄卷”。成语说“青灯黄卷”,即指苦读生涯。宋.吴炯《五总志》:“少日萦心但黄妳”即年少时,只关心青灯黄卷读书事。下文的“步屧(也可作“屟”xiè),行走,漫步意。
由诗可见,庞侍郎的自然观,绝非常人可比。

第九自然段,作者又“收”了。用主谓词组“翠竹作枕”、“玉簟生秋”、“书香盈袖”、“雨中听荷”,联合词组“青灯黄卷”、“深居退藏”,对上述诗作了图解和诠释。而且不忘再扯上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的下阕中的“枕上诗书闲处好,窗前风景雨来佳”。而结尾的“暑气焕烟霞”则化用了《红楼梦》第三回荣禧堂的中堂对联。该联曰“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fǔfú)焕烟霞”。意思是座上客的言谈字字珠玑,文雅高尚;入堂前的人都身着华服,气度不凡,如焕发出仙气云霞般。作者由衣服的华彩能焕发仙气紫霞,联想“暑气”不是也可以焕发吗?于是信笔写来,不生不硬,不粘不滞,恰到好处。这就叫“腹笥充盈”,这就叫“腹有读书气自华”。
接下来,第十自然段、十一自然段,十二自然段都属于“觅清欢”的内容。第十三自然段,又引录了诗魔白居易的《消暑》诗。引录的诗中,“端坐”为“端居”之误,“有心静”为“由心静”之误。“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和庞侍郎的观点是一致的。这又是“放”。而第十四自然段,则是图解、诠释诗魔的诗,是明显的“收”。
全文从头至尾就这么一“放”一“收”,亦放亦收,亦收亦放,“放”则引诗诵事,“收”则以文诠释。这般的收放自如,交相辉映,于是以诗为经,以文为纬,经纬交织,那灿若云霞的锦绣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一个华丽的结尾。作者告诉我们“二十四个节气,就是二十四个美丽的诗行,或明媚、或清婉、或热烈、或冷峻......”难怪,诗人杜审言会写出“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早春游望”诗,并强调这是“偏惊物候新”。
“尽管内涵不同。风格迥异,但只要细心地品读,总有一脉流韵万千气象在其中”,这是本文的收官之语。这把节序、物候的气象万千的流韵,提升到一个哲学层面,令人深思,启人心智。恰如唐.杜牧诗:“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所言,千里云山之好,是需要有胸怀气度的人去发掘、欣赏的。但愿我们都做这“流韵万千气象”的“一脉”的发掘者、欣赏者。当然我们更希望“文苑腾芳,儒林擢秀,襟灵旷远,风度详闲”的吕秀彬,有更多的“素心向美,以诗为文”的“流韵万千气象”的好作品问世。

附:《小暑,漫随诗意觅清欢》
作者:吕秀彬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盛夏入暑,虽是“小暑”,但凉风已悄然隐去。“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空气中热浪滚涌,烧烤模式已经开启,烈日下大地发烫。人们依着空调蜗居,不得已外出,也是从上到下罩得严严实实,生怕一不小心,被紫外线无情地灼伤。若是静得下心来,打开一卷诗书,走进古人“小暑”的世界,便会有一种别样的清凉,款款入怀。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偷半日闲暇,于深深的庭院中避暑纳凉。树荫满地,凉席一张,正午的烈日如火球一样炽热,那片幽深幽深的浓荫,却撑起一地清爽。沉沉的梦乡中,有石榴花点染一帘明艳,有流莺翠响着声声啼唱。
夏梦谁先觉?枝头鸟最知。深院午睡足,叶上日迟迟。
古人纳凉,树下、荷亭、茅斋、竹林、瓜棚,有琴酒相伴,有松风耳语,有荷风送香。而小暑时节,花木铺径、柳荫掩映的庭院,便成为了人们纳凉避暑的福地洞天。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在缺少现代消暑工具的古代,小暑高温来袭,古人自有凉爽身心的妙招:翠竹作枕,玉簟生秋;青灯黄卷,书香盈袖;晴光赏鸟,雨中听荷。深居退藏,枕上诗书闲时好,窗前风景雨来佳,暑气焕烟霞。
“蟋蟀在宇”,是小暑三侯之一。《诗经·七月》里这样描写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恰逢小暑。唧唧复唧唧,蟋蟀是夏夜永恒的歌者,那一声声时疾时徐,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的清唱,给燥热的日子里,注入一泓清凉。大人们把蟋蟀捉进麦秆编织的八角笼子里,挂在床头,枕着蛩音入眠;孩子们却睡不着,挑灯篱落,用心搜寻。每一声蟋蟀的低吟,都是萌萌童心中的一支神曲,让小暑的夜晚,神奇、静谧而幽远
“萤火虫,提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晚上飞到家门口,宝宝回家它来送”。小暑时节,是萤火虫活跃的最盛。古往今来,吟诵萤火虫的诗词甚多,而以唐朝徐夤的《萤》诗韵味最足,诗曰:“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那点点如珠玑一样的流光,囊萤照读,点亮了多少双流连书香的眼眸 。
蛙声起了,萤火虫就三三两两,或前或后,提着绿幽幽的灯笼,池塘边、树林里、稻田中……悄悄地逡巡着。斑斓的星辉倒影在镜面一样的水中,水面上游弋的萤火虫,似乎找到了新的朋友,便熙熙攘攘地聚拢过来,仿佛要举行一场隆重的水上相亲的盛会。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再读香山居士的《消暑》,已然没有炎炎酷热,只有飒飒清风,丝丝凉意,盈盈地缭绕。
其实,二十四个节气,就是二十四个美丽的诗行,或明媚、或清婉、或热烈、或冷峻……尽管内涵不同,风格迥异,但只要细心地品读,总有一脉流韵万千气象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