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成长与社会反思
文‖李晓云
题记:
谈谈2020年全国十个高考作文话题
高考作文,是一次对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是一种警醒与导向,是一个人成长需要弄明白的道理与实践。针对审题立意,谈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对今后参加高考的考生们有一些帮助。
2020年高考关键词,我认为是:自省,关系,事件。这三个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不同命题各有侧重。其实,千丝万缕,也都有联系。不能不说,高考出题者越来越从外在现象关注到内在世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一、关注心灵,学会自省。
全国三卷。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一朵花要吐出芬芳;一只鸟要歌唱飞翔。一个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该怎样活着?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思。这个作文话题出得好,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真实的自我。
全国新高考二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个人要成为丰富深刻的人,不只要认识自己,还需睁眼读世界,到大自然中,到一个有着有趣地名的地方,去走走,去看看。增加阅历,提升素养。
上海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如此高大上。很多人认为这是写人生转折。个人浅见,这是关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抗衡与偕同。是人类决定事物发展,还是命运决定发展方向?作为人类个体,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需要思考,探求,不断省察自己。
江苏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这个话题很前卫,平时不怎么玩手机和电脑的考生,会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智能互联网成为了你的镜子,你吸引什么,喜欢什么,它都会反馈推送给你什么,比如抖音,头条,视频号,甚至是百度搜索。这个话题由个人对自我与生命的思考开始扩展到圈子,是自省到关系的过渡。
二、直面关系,不断成长。
浙江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这个话题可能最能触动当代中学生的神经。个性觉醒了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预期、社会成功学价值观,总会产生落差或错位,是孤军奋战,还是屈从妥协?怎样才能达到握手言和的共赢?等弄明白了,你也心智成熟长大成人了吧。这个话题从个人成长角度延伸为和家庭、社会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突破的能力,尊重并相信吧。
天津卷。“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这是个人与社会各行各业人士的关系的话题。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他人。杜老夫子的忧世情怀、屠呦呦的济世贡献、医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快递小哥的平凡温暖……都影响着你我的成长,是助缘,是动力。
全国二卷。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国与国,人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关系很广很大。同时也是疫情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看似一座座孤岛,实际上在海平面以下都是紧密相连的,同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少一些攻伐破坏,多一点友爱互助吧。
全国一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是三个古人的故事,又有不同角色赋予不同使命的辩证关系。一个国家如何协同治理,领导人之间如果处理关系,怎样做到大公无私、知人善任……这些都需要考虑清楚,才能选取一个角度写作。因为是古代故事,虽然不陌生,但是也考查了文化常识和文化底蕴,还是有些难度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说,那就是要培养大格局观,不要做一个狭隘的人。
三、不忘家国,焦点事件。
全国新高考一卷。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这就是高考,这就是2020年。面对大家并不或缺的熟悉的疫情大事件,怎么写,从哪里入手,也需要有的放矢。不过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让写“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给了考生方向。这是事件,但我们要写的是事件背后的思考,是人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连接。
北京卷。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这也是一个大事件。考场上,不要因为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信息就慌张。因为也给了具体任务,那就是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话题,似乎落到了传统话题,个人如何在集体中做好自己。不过,这也告诉孩子们,还是要关注世界风云和国家大事,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作者简介:
李晓云,中文系毕业,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张家口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诗词协会理事。《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作品发表在《中国青年报》《青年文学家》《散文风》《作家文学》《自强文苑》《长城》《中国诗歌网》等报刊杂志及网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