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尔谈诗:诗不是重现,是表现
文/卓尔
现代诗与古体诗有质的区别,如果拿白话文像古诗那样写,就是白开水,古诗画面感有了,最后加点抒情主题就完美表达,现代诗抄袭这种写法就是傻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用现代文翻译,味同嚼蜡,因为古诗美在简约,节奏,韵律,意境;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极写汉江远望之浩瀚开阔,无边无垠,气势壮观,壮美如画。用现代文说;大江滚滚而去,仿佛流到天地之外,远处山色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若远若近。你用多少词汇,都没有原诗的气象和风味。

这是否意味着,古体诗比现代诗更难写呐?恰恰相反,同样题材,古诗那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对成熟的诗人,可谓手到擒来,我写古体比现代诗节省2/3时间,为什么?因为古人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丰富的、俯首即拾的意象。我们根本不用创造新意象——如果创造,放进古诗也是文白夹杂,不伦不类,失去古风雅韵。这就是当代人写当代事,用古体永远跨不过去的一道沟壑。即使写当代事,也因为套用古体意象,显得陈词滥调,写高考,一定是十年寒窗苦,今朝题名时。现在中小学12年了,无一例外还写十年。词汇呐,一定是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成名及弟,鲤鱼跳龙门,锐不可当,马到成功,鸿鹄之志,锦绣前程,鹏程万里,壮志凌云……都是用了几百年的意象,你怎么写能逃出古人的窠臼,能有自己的特性?都是在重复,重复,写一首和写一百首,又有什么区别呐?有些诗人已经陷得很深,不能自拔——思维模式一旦固定化,诗歌语言势必模式化,这对诗歌写作是致命的!诗歌要求的独特性,个体化,张力,穿透力,跳跃性等也就荡然无存。

现代诗很难写,超越“再现”,完成“表现”是个“鲤鱼跳龙门”的过程,是个拔掉鱼鳞的痛苦过程,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你把党史写得再丰满,也是再现,是新闻稿,你把抗疫故事写得再生动,也不是诗。诗,需要站出来,站到高峰,去俯瞰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现实透出来的社会的、时代的、有价值的东西。钟南山眉头拧成了一座山/双眼的血丝一擦就会冒出火星/砸下的拳头如雷灌顶/终于砸出来蚊子般细微的声音/嗫嗫喏喏/却是惊人的真相!试用古体诗词写一写,看看有这个力度不?

现代诗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写了上百年,还在探索阶段,别忘了唐诗宋词都用了二三百年!新诗没有标杆,没有模式,没有约束——这恰恰是诗人们最惬意之处,海子匪夷所思的诗歌语言和新诗思维,大大开拓了新诗疆土,北岛们极具反思和哲理的思索,让新诗有了深刻性和英雄气质。在这个沧海横流的时代,所有致力于新诗创造的人,胆子大一点,视野宽一点,使命担当看重一点,相信会有好诗人,好诗涌现,不愧对我们伟大的时代。
海水借来千刃山峰/向九重青天宣战/不搅得乾坤动荡/怎向大禹庙跪拜/这是一个创造英雄的时代/好样的/哪吒闹海!
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