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哥,你留过跷鞋的照片吗?发来我看看呗!”
“好啊!”

这张图片是舞剧《粉墨春秋》问世九年之后,母校舞蹈系的学哥发给我的。三双跷鞋红绿搭配、鞋里的白布垂到桌边,两旁的灯柱泛着柔光,我丝毫感受不到化妆间的凌乱,反而心生一股坚毅的力量。
学哥叫杨涛,是这部剧中担任跷功独舞的演员。从台前到幕后,这双跷鞋陪伴他走过八个春秋。为了把人物的三寸金莲演到极致,学哥就硬生生地把一双大脚用白布裹在了跷鞋里,一舞就是八年。

2011年,母校的原创古典舞剧《粉墨春秋》华丽亮相。最初创排之时,我还是一名音乐中专生。年幼懵懂的我,似乎对音乐系以外的事有点漠不关心,对这些剧目所表达的世间百态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触。直到去年,我无意间看到《粉墨春秋》作为国家名片在匈牙利成功出演,自豪兴奋的情绪让我花了一番心思,我找遍各种网站、查资料、看视频,了解了这部剧的打磨历程。

“很早的时候女人不被允许上台,好些角色都是男人演,我们就让一群小伙子穿跷鞋练习。这鞋不分号,每双只有三寸,全身的重量都在脚趾。他们必须这样,如果吃不了这苦,这个剧是演不了的。在太师椅上独舞的小伙子,叫杨涛……”在一次展演中,导演就这样向观众做了介绍。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跷鞋”这种特殊的鞋子、第一次知道到了学哥的真实姓名。

从那时起,我迷上了这段舞蹈。日复一日,那温情的音乐和曼妙的舞姿早已烂熟于心。我把旋律用软件记录下来,让学生尝试用乐器演奏。可我总觉得这乐谱里似乎缺点什么,我左思右想——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我一定要联系到这位舞者!我是那么发自内心地敬佩他!我要配一段介绍跷功的文字、我要让舞者的名字留在教案里!我要让所有的学生知道,我的一位学哥历经多少痛楚,传承了这个濒临失传的戏曲绝技!
我把通讯录里的好友翻了又翻,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杨涛学长。我激动到语无伦次,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汇来表达尊敬和崇拜。学哥非常谦和,他耐心地解答了我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到两天,乐谱下方的文字,我竟然在表演者的帮助下补齐了。

“学哥,啥时巡演啊?让我看个现场版呗!”
“我去年就不演了,受伤严重,上不了台了……”
“台前幕后,生旦净末丑;戏里戏外,粉墨春秋。”
为了校对乐谱,我再一次观看了这段舞蹈。回忆起和学哥的对话,泪水夺眶而出。
一双跷鞋,绑住了学哥的双脚,绑到红肿疼痛、绑到麻木变形……也许,他曾为被导演选中,兴奋到彻夜未眠;也许,他无数次幻想,在发饰摘下的一刻,他将赢得惊愕与掌声。而现实却是,倔强的太师椅丝毫不会和舞者妥协,再桀骜不驯的演员,也得顺着椅子的脾气。即使穿正常的鞋子,都是稍有不慎就要掉下、稍有偏差就是骨折;而学哥却踩着三寸跷鞋,在狭窄的扶手和椅背上,舞出一段如痴如醉的“绿珠红袖”,舞出一段属于自己的粉墨春秋。

学哥所饰演的“小怜”只是剧中的一个配角,华丽的海报上找不到他的名字,浓艳的戏装遮盖了真实的面庞。残酷的职业,迫使每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必须有一个替补,当A角无法表演,B角便会登台。
场场唯美落幕,台下一片掌声。《粉墨春秋》这部舞剧,早已走出国门、场次破百。如今的杨涛学哥,已默默地在站在了幕后,静待观众的掌声为“小怜”响起。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饰演“小怜”的人,由学哥变成了学弟,又由学弟变成了一辈辈甘愿为中华曲艺隐忍钻心之痛、奉献青春年华的后人。那双跷鞋,绑疼他们的双脚,却放飞了追梦的心灵。

“曲终人散夜幕后,锣鼓敲响又开头。”
学哥离开平遥来到太原学艺时,还是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他怎么都不会想到,一双折磨他八年的三寸跷鞋,让他荣光绽放、破茧成蝶。


作者介绍:胡老醯儿,2012年毕业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现从事音乐教育,喜爱文学编创。

投稿请扫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