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朽的丰碑 8
灵魂觉醒
1950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首次面临着一场重大国际考验与军事选择,这就是如何应对近在咫尺的朝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针锋相对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敌视的政治阵营,这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组织和以苏联为核心的“华约”组织,这两大阵营的触角交汇地在世界各地又是泾渭分明,如东德与西德,如南越与北越,如北朝鲜与南韩。众所周知,二战后的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划分南北两个国家,即社会主义北朝鲜与资本主义韩国。北朝鲜的金日成为了尽快统一朝鲜半岛,在苏联的支持与授意下,于1950年6月25日发动了朝鲜战争。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一路势如破竹,金日成迅速挥兵南下,仅二个月时间就将南韩军队压缩在以釜山为中心的狭小的三角地带,几乎被赶入大海。然而就在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突然在朝鲜半岛仁川登陆,直接切断北朝鲜的后方军援及物资补给线,导致北朝鲜军队兵败如山倒,几乎全军覆没!然后美军又一路北上,越过三八线,攻占了北朝鲜首都平壤,矛头直向中国边境鸭绿江推进,整个北朝鲜局势处于岌岌可危之中。10月1日,金日成向中国求援,请求中国军队入朝作战,斯大林致电中共中央希望中国派出军队抗美援朝。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共中央经过多轮研判,在对朝鲜半岛军事形势作出正确评估后,决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入朝作战,中美军事对抗由之在朝鲜半岛开始剑拔弩张。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内反动势力尚未完全肃清的情况下被迫参与的一场对外战争!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一只“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也很快唱遍中华大地。此后,朝鲜战场的战地消息与志愿军们的英雄故事也连续不断地传到华堌村小学,“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王杰和同学们在放学路上就带着满腔激情唱起志愿军战歌,而每当前线传来战地胜利的消息以及听到志愿军英勇杀敌的故事时,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大家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增强体质,长大以后也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在班里,他们都站起来誓言要保卫毛主席,保卫新中国,保卫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深深影响着中华大地的村村落落!战争期间,人们纷纷写信慰问前线战士,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全力支援着这场战争。华堌村小学的办公经费本来就少得可怜,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王廉堂还是决定教师工资只领取一半,其余全部支援朝鲜前线。王杰看到养父的善举,也将自己积攒的十几枚硬币交给王廉堂,去支援志愿军前线。看到这些,王廉堂知道王杰的内心世界正在成熟着!他语重心长的对王杰说:“孩子,你已经懂事了!我们这个国家不能再受外敌欺负了!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受尽了列强的屈辱,也吃尽了外国侵略者的苦头。现在,新中国已经成立了,我们必须将侵略者挡在门外!今天,我们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作为一个革命群众,我们全家人无条件支持中央政府的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节衣缩食,支援志愿军前线。孩子,没有国家这个大家的安全,也就没有我们每个小家的安宁与幸福!”王杰望着养父王廉堂,静静地听着,频频地点着头。
1951年冬天,上级拨给华堌小学部分经费用以开办夜校,主要是开展农民扫盲活动,也就是为不识字的农民开班识字,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王廉堂被聘为村义务教员。这时的王杰似乎已经长大,每天晚饭后,刚满九岁的王杰就主动请缨,全勤协助王廉堂在夜校工作,王廉堂也非常欣赏这位小助手。有一天晚饭后,王廉堂又喊着王杰准备出发,“王杰,今天无月夜黑,你早些帮我点上汽灯,我们一起去夜校培训农民!”“嗯,我马上点灯!”王杰爽快地答应着,他很乐意为乡亲们做事!一切妥当后,王杰背好书包,提着汽灯走在前面,与养父一起来到学校。王廉堂将汽灯挂在教室高处,擦净黑板,王杰则帮着整理桌椅,打扫卫生,又热情地招呼参加夜校的农民入座,王杰忙前忙后,似乎他才是这里的小主人,惹得农民兄弟们常常开他玩笑,说他是个“小大人”。王廉堂给村民上课时,王杰就站在门口清点人数,谁若缺课了,他就记下来,第二天王杰就上门给他补课,俨然成了夜校的小小助教,农民兄弟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小王老师”。这次夜校识字班结束后,王廉堂不仅夜校里义务教课,又将剩余经费捐给了志愿军前线,养父王廉堂点点滴滴的爱国爱民的善举深深地教育着感化着年少的王杰。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为了战备需要,华堌村与张庄村、孙庄村在上级指示下成立了青年民兵基干连,基干连成立大会在张庄村西南角的打麦场举行,王杰代表华堌村小学上台讲话,王杰说:“我们小学生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帮助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打精食,支援前线,早日把美帝国主义从朝鲜赶回去!”在华堌村小学阶段,王杰成绩非常优秀,据王杰的小学同学王伟川讲,每学期考试王杰都是第一名。
1954年秋天,王杰和同村的王伟川、周文福三人一起考入金乡县城第一完小(现为金乡附小)。这三个从小玩耍长大的孩子,又成为了金乡完小的同窗好友。他们三人每天早上一起上学,然后黄昏时又一起下课回家,一路上或打打闹闹,或讨论上课内容。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天气阴沉,秋风怒吼,王伟川和周文福正在学校门口等着王杰一起回家,突然细密的小雨滴打在他们的脸上,周文福对王伟川说:“王杰每次都准时来门口会合,今天怎么迟到了?也不见人影?”王伟川说:“是啊,真是奇怪了!要不我们去教室找找他,看看王杰到底在干什么?”二人一起走进教室,只见王杰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关闭窗户。王伟川带些怨气说,“王杰,你还不快走,马上就要下大雨了,走慢了我们都要跟着你挨淋!”王杰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对不起了,我刚刚离开教室,一看天气不好,要下雨了,就又返回教室。我想要是关不好窗户,秋雨会把大家的课本淋湿的,咱人淋透了没啥事,书本要湿了,明天可就没法子读书了。”
秋冬转换的季节,天地氤氲不晴。几天后,三人又冒雨离校返村,回家途中,看到一位老农民非常吃力地用地排车拉着地瓜艰难行走,王杰见状对他俩说:“来,我们帮帮大爷推车吧!”周文福、王伟川都不愿意冒雨推车,说赶紧回家做作业去。王杰说:“我们作业不多,一会就做完!还是帮帮大爷吧!我们老师经常在班上讲朝鲜前线志愿军的故事,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邱少云宁被烧死也不暴露志愿军的隐蔽目标,他们死都不怕,我们还怕淋这点雨吗?”王伟川犹豫了一下,对着周文福说:“王杰说的对,反正我们顺路,就听王杰的,帮着大爷推车吧!” 于是三人一起走上前帮助老人推车。王杰问:“老大爷,您是哪村的?”“噢,三个学生,谢谢你们!我是前边咱大孙庄的。这几天老是下雨,我怕地瓜烂在地里,才用地排车拉回家来。”老人回答。王杰又问:“为什么你一个人干活呢?”老人说:“我儿子在解放金乡县城时,给咱们攻城的部队抬担架,被乱枪打中后残废了!”三人听后都默默无语,就努力帮着老人推车直到大孙庄村口,当王杰他们回到家时,三个人全身早已湿透,但谁都没有半丝怨言。
孔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与积恶,这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分水岭!“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王杰从小就勤奋好学又与人为善,他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从玩童到学生,从学生到战士,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其实最终就是由点点滴滴的小善垒砌的,只有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这些具有奉献精神的善举故事看似平凡,但汇集起来却足以成就英雄形象的伟岸与高尚。王杰生前写下的日记犹如雷锋日记一样曾经感动过一个时代,王杰在日记中写到:“什么是理想?革命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为人民服务,这体现出王杰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这是从小就在良好家风中形成的心底无私的自觉自愿行为。当王杰成为了天下学习的榜样,当王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楷模,当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传遍神州大地时,也许这些巨大成就却源于年少时代一个幼小灵魂的逐渐觉醒!这就是“王杰精神”的萌芽与孕育过程。

不朽的丰碑 9
少年风光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王杰似乎已经长大成熟,十几岁的他浑身上下透射出一种阳光男孩的刚毅与沉稳。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从小接受了四书五经的文化熏陶,文人特有的神韵早已镌刻在脸上,浓郁的眉毛,深邃的眼睛,冷俊的面孔,稳健而又从容的步伐,还有温文尔雅的谈吐,这一切都让少年王杰在芸芸大众中犹如金龙脱水般卓尔不凡。再加上王杰勤奋好学的求进精神,胸怀坦荡的君子气质,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这一切更是深得乡亲与师生们的喜爱。王杰上课非常认真,他听课全神贯注,课外时间喜欢阅读《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有关英雄的书籍或连环画册,他处处以英雄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校里公认的三好学生。
1955年麦收之后,村公所让部分品学兼优且公正严明的学生担任验货员,主要负责验收农民上交给集体的爱国粮,当时爱国粮也就相当于后来的农业税,是由农民将各季的收成按一定比例无偿上交给国家的粮食。王杰就被乡亲们推选为验收员,一天,王杰检查到一袋麦子不合格,发现麦里掺了土,就大声问:“这袋麦子不合格!是谁家的?”王杰的父亲王儒堂不好意思地走上前来小声地说:“这是咱家的爱国粮!”王杰生气的问父亲这是怎么了,父亲王儒堂赶紧给大家解释:“今早上在家装车时,我不小心撒掉了一些麦子,就用手拢了拢又捧回袋里,上面的麦子是带了些土,但下面全是干净的!”王杰二话没说,当众帮父亲倒出一些麦子,大家一看,下面的麦子果然都很干净,王杰就帮助父亲将带土的麦子用簸筛除净后再次装回袋里,然后才叫社员扛入国库。村民们都站在周围观望,不知不觉有人就伸出了大拇指,夸赞王杰说:“王杰,真是好样的,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1955年暑假开学后的第二周,正好轮到王杰与辛庆文打扫卫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王杰总是不甘落后,一马当先,一大早,他就拿着扫帚从教室门前一直扫到学校门外,然后准备将垃圾用簸箕倒走,刚站起身,王杰发现马路对面似乎有什么东西,他立即小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件大信封。王杰没有动,连忙对着来往行人大声喊着,“这是谁家的信封,谁丢了信封!”许久,周围也没人回应。王杰就捡起信封,掏出一看,里面是一沓钱和粮票。王杰急忙对着辛庆文挥了挥手,大声喊着:“庆文,庆文,你快过来,你快过来呀!这信封里有钱和粮票!”“什么事啊?什么钱粮票的?这么着急!”辛庆文一边问着一边快速跑过马路,王杰说:“我刚才捡到一个信封,里面有钱和粮票!”辛庆文说:“那我们快数下,有多少?”二人仔细清点了几遍,一共三十一元人民币,二十六斤粮票。“这些钱和粮票可是一家人一个月的花销啊!”辛庆文激动的说。“王杰,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咱们怎么办?”王杰不停的张望着四方说:“是啊,要不,我们俩在这里等一下失主,如果他发现钱丢了,一定会来找的。”辛庆文说:“好!”两人便在原地坐了很久,也不见失主回来,直到上课前的预备铃响了,二人只好将装着钱和粮票的大信封交给了学校,才回教室上课。王杰拾金不昧的事迹,在学校传开,学校领导还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进行了表扬。
王杰的成长过程也正与新中国的成长历程依依相伴。早在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就发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其后,农业合作社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合作社开始是初级社,后来转入高级社。而到了1954年,全国农业社已经发展到十万多个。根据当时的资料统计,当年初级社发展到11.4万个,高级社才200个,当时的高级社明显偏少。1955年,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并号召大量初级社转为高级社。这样许多互助组和个体农民就跳过初级社这个阶段直接加入了高级社。1955年秋天,济宁地区金乡县也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很快这股合作社浪潮就波及到华堌村,村里根据上级精神也由互助组、初级社并入了高级社。在高级社生产管理中,一切财务由村组织集中管理使用,牲畜集中喂养,社员集体劳动。当时,因为金乡县政府正组织社员大力开展挖河、打井、整地等各项活动,华堌村很多社员被抽调到外地从事各种劳动,村里劳动力顿时紧张起来。这些情况,王杰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天,王杰主动找到了村长兼村支部书记王恩地说:“王书记,现在村里劳动力紧张,我放学后也没有多少事,我想在咱村高级社里干些活,为社里分些忧,做什么事您就吩咐我吧!”王恩地抚摸着王杰头深情地说:“王杰,你是个好孩子,也是我看着长大的。你全家人觉悟都很高,真是上行下效呀,你爷爷觉悟很高,一大把年龄还跟着年青人一起在社里干活,可惜你才十三岁,那些推车挑担的重活你还干不了。但是,王杰,你说的对,咱村里正缺人手,这样吧,你放学后就去马棚帮着饲养员王大爷喂喂牲口,收收青草,出出马粪。另外,你有文化,晚上就帮着咱社记记工分!”
从此,放学之后,王杰又多出一项事务。他一有空闲,就到马棚给牛马添草加料倒水出粪。王杰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精神深深的感动了饲养员王大爷,王大爷笑迷迷地看着他,一块小方巾缠在脖子上,热了就用它擦把汗,俨然像是个正式社员!王杰的勤奋能干着实让王大爷又高兴又心疼。很快爷孙俩就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闲暇之余,王杰还缠着王大爷问些饲养常识,怎么唤牲口了,怎么分辨牲口发出的不同声音了,怎么与牲口信息交流了等等。日久天长,王杰和牲口也都有了感情,每当他提着水拿着草料来喂饮它们时,牛马都发出似若感恩或欢迎似的轻吼声,王杰也逐渐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它们的不同需要。牛马吃草时,王杰就无限深情地抚摸着这些牛马,马棚生活的乐趣也悠然而生。有一次,王杰牵着一头老黄牛走到万福河畔吃草,王杰放下缰绳,任其自由自在吃,王杰就坐在河边读书,不知不觉中天快黑了,老牛也吃饱了,似乎想回家,老牛就走过来对着王杰发出“哞,哞!”的长长嘶鸣,似乎说:“我要回棚!我要回棚!”王杰上前抚摸着牛背说:“老牛呀老牛,我今天把你喂饱了,明日你可要好好干活,不准偷懒呀!”老黄牛似乎听懂了王杰的话,深情地看着他,接着摇着尾巴又发出“哞哞”的长嘶声,这声音悠扬地响彻在万福河畔上空,久久回荡着。
黄昏风起,王杰牵着肚子早已吃得鼓鼓囊囊的老黄牛,哼着小曲回到饲养场,等拴好牛回到家时,全家人正等着他回来吃饭。王杰一进门,奶奶半是夸奖半是责怪地说:“俺大孙子成了个大忙人!天天这么黑才回来,真是把马棚当家了!”王杰说:“奶奶,王书记安排的活,我要认真做好,不能马马虎虎!我先喂饱了老黄牛,它明天干活就有劲!我回家吃饭早晚的没事!”杨玉芹笑着说:“快坐下吃饭,我看现在呀,喂牲口比我儿子吃饭还重要呢!” 说得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