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国良(郸城诗人): 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协会会员。
洺河生态水系会战赋
作者:冀国良
千年古镇,中州名县。
隋唐设邑,有史可鉴。
王禅故里,老君成丹。
洺水穿城,东去潺潺。
改革开放,工业发展。
洺河之水,严重污染。
几经治理,效果不显。
怨声四起,百姓生怨。
新届县委,体恤民愿。
洺河生态,治理会战。
科学规划,蓝图展现。
各级领导,深入调研。
专家论证,蓝图展现。
洺河生态,集中会战。
工程浩大,不逊填山倒海;耗资十亿,了却百姓心愿。
还原生态,顺其自然。水系共建,滋润良田。
攻坚克难,和谐拆迁。
洺河治理,拆迁最难。
河道两岸,民居数年。
民舍厂房,千户万间。
治理洺水,首要搬迁。
百姓利益,决策首选。
民生为重,舆论超前。
依法行政,补偿优先。
党政上阵,齐抓共管。
干部带头,党员争先。
先进事迹,不断涌现。
工作细致,攻坚克难。
干部辛苦,文明拆迁。
工作顺利,堪称典范。
仙城远景,美轮美奂。
洺水治理,绿色理念铸经典;
自然和谐,生态宜居美家园。
四野绿地,九霄蓝天。
花灿竞芳,碧水潺潺。
蓝天白云,红波鱼欢。
春花芬芳,夏林翠岚。
秋果累累,冬雪绵绵。
曲径通幽,清渠引鸟,彩霞高悬。
河滨聚贤,天然氧吧,晨练休闲。
鸟鸣云锦,神韵悠悠;鱼跃瑶池,翠微芊芊。
水引一处,绿增一层;霾减一份,福泽寿添。
城中有水,莲绿荷艳。
洺河仙境,丹青画卷。
筑巢引凤,商贾乐园。
民生工程,功在千秋。乾坤承厚德,业绩千古传。
心系民生,造福一方,万民称赞。
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留下遗憾。
不愿担当,胸无百姓,惹下民怨。
李冰筑堰,赢得一地繁荣;大禹治水,赞誉千古流传。
东坡修堤,惠及杭州千年。
焦裕禄治沙,为民流尽血汗。
洺河治理兮造福子孙,必载史册;仙城靓丽兮惠及后代,得民点赞。
漫步洺岸,享自然之秀色;轻舟荡漾,赏两岸之花艳;
挥毫泼墨,记洺河之会战。
壮哉,仙城第一画卷。
看仙城:生态平衡,水绿天蓝,心系民生,党旗鲜艳。
注释:
1·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2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堤:苏堤是东坡到杭州后,发现杭州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淡水源,钱塘江虽是淡水,但海潮倒灌得很厉害,变得像海水一样苦,所以杭州的唯一淡水源就是西湖。但当东坡第二次到西湖时,他发现湖面已经有1/3被水草塞满了,当地老百姓对东坡说,再过二三十年,这种葑草会把整个湖面淹塞掉,此淡水源的西湖也就不存在了。东坡就下决心要兴修水利,整治西湖,整治的主要措施就是把水草连根铲除,把淤泥都给挖出来。他算了一下,挖出的水草淤泥会有25万立方丈,这东西堆到哪里去好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主意,变废为宝,用这些水草淤泥在湖中修一条南北十几里路的长堤,长堤修成后老百姓非常高兴,给它起名为“苏公堤”,后来简称为“苏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