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在北方人都听说便不陌生,今天有这么一位麦秆传承人却让麦秆变废为宝开出了艺术之花,此人便是聂氏麦杆画第六代传承人——聂亚平。

麦秆画,源于隋,兴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聂氏麦秆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保护目录。聂亚平为聂氏麦杆画第六代传承人,自幼残疾,却有幸受家庭熏陶,跟随父亲聂远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麦秆剪贴,练就精湛技艺。





图为:聂亚平在潜心作麦秆画
聂亚平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创造性的完善平贴技法,发展了多层次粘贴、立体浮雕式粘贴及圆雕式粘贴等新技法,丰富了麦秆画艺术表现效果,使得麦秆画这一小众艺术在新时代重具生命力。聂亚平深知残疾人兄弟姐妹及其家庭的辛酸与不易,2018年起,连续两年承接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残疾人技能提升培训服务-麦秆技能培训班”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培养500余名残疾人系统学习麦秆画技艺,带动众多残疾人创业与就业。在授予他人一技之长的同时,储备一批残疾人麦秆画艺术人才,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图为:聂亚平在教授学生如何制作麦秆画的要点

图为:聂亚平开展的学校麦秆画培训班
聂亚平让艺术主动担起新时代社会责任,不吝用艺术去点亮更多残疾人的生命。曾经,身体的残障给年幼时的聂亚平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春来秋往,她常将自己困在书桌前,忘我的画图、设计、粘画,看着自己一幅幅创作的作品被父亲精心装裱起来,油然而生的自信与自豪感让她心灵渐渐的平复,坦荡、乐观起来。她说:“既然艺术给我第二次生命,那我愿意用生命回馈艺术!”一路走来,虽艰难,但也终于有所收获。


聂亚平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导师,两岸四地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非遗研学联盟副秘书长,大中华非物遗传艺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聂亚平不顾行动不便,长期参与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等传习活动;作品多次在深圳市博物馆、罗湖区文化馆等展览;参与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指尖上的中华”、罗湖区“非遗种子教师”培训计划、深圳文博会、深圳非遗周等活动。曾获“2018年中国汉博杯”银奖,“2017年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精品展银奖,“深圳市残疾人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其作品《锦上添花》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受到中国民协副主席程建军、副秘书长张志学等领导接见。

2017年创办深圳市芳兰博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共同确定的第一批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重点支持项目,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率队调研公司工作,事迹获得广东卫视、深圳第一现场、城事特搜等主流媒体报道。
2020年疫情期间以来,聂亚平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进着,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抗疫作品.一幅幅美伦美焕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她精湛的非遗文化技艺。


编辑:周小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