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寒食节的起源,据说是与春秋的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
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介子推护驾有功,当重耳返回故国即位,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上位。重耳以放火烧山企图逼出介子推,不料山火却将介子推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民间便有时日禁火之举。

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户户在节前就纷纷制作甜干饼、锅摊饼、冷粥以便下咽充饥,寒食节里街上卖干饼的小贩特别多。
有诗云:
“草色引开盘马地,萧声催暖卖饧饼。”
到了今天,寒食禁火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了。但介子推淡泊名利,激流勇退的精神,值得纪念。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苏东坡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东坡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东坡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东坡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释文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
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题跋1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
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清高宗,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题跋二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山谷、山谷道人、涪翁。

题跋3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蹟。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董其昌(1555-1636),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思翁。


题跋4
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历元明清。叠经著录。咸推为苏书第一。
乾隆间归内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丰庚申之变。圆名园焚。
此卷劫馀。流落人间。帖有烧痕印。其时也。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
颜世清(1873-1929),字韵伯,号瓢叟。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