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778期

周易•观 20 (原创首发)
瀛洲居士

序卦传云: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意思是说《临卦》要求人们勤于事业,勤于事业方能成就大业。大业是非常可观的,足以令人敬仰,并从中学习到很多治国安邦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策略,所以接下来的是《观卦》。
《观卦》着重论述实行教化的原则和方法。从观看盛大的祭祀活动入手,以神道设教,指导人们如何向善,如何使社会稳定发展,如何使人民获得福祉。作为领导阶层,除了加强自身修养外,要通过民风观察,了解人民疾苦和诉求,选择正确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及时修正错误和缺失。领导者,其言行举止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所以表率作用显得举足轻重,时刻反躬自省,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和信服。体察民情民意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观卦》其主旨是为德政。
(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注释】
(1)观: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巽上。坤为地,巽为风,风行大地,吹拂万物,寓意君主巡视邦国,体察民情,实行德教、德政,正民风社凤,净化人文环境,树正气,树新风,激发社会正能量。民可瞻仰君主仁德,承沐恩泽,安居乐业。君可了解民情民意,以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采取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 观――guān 观,看、察看、视觉、对事物的看法、观点等。guàn 佛教术语,意为以智慧来观察,或指道教活动场所等。
此卦取义为“瞻仰、观察、观看、体察、考察”,同时存在“上观下看”之意,即民众瞻仰君主所为,君主视察民风民情。一切大政方针,均从“观”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很大程度上由“观”而行。《说文》曰:“观,谛视也”。
(2)盥而不荐:盥――guàn 水盆儿,同于浴,水洗之意。古代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以净其身,诚敬其心,即洁净身心。此亦同于灌,意指祭祀时以酒灌地、浇地,借此体现迎神、敬神、降神之意,现祭祀祖先时也常有此为。 荐――jiàn 原本为獬廌吃的草。后发展引申为“ 推举,介绍; 频仍,屡次;进献,祭献; 草、草席、垫子”等。作副词使用时,相当于“再、又、接连”等。此取义为“奉献、进献、献牲”意。“不荐”即是说不讲究进献多少祭品,心诚则灵,虔诚而不懈怠方好。 獬廌又称獬豸、解豸(xie zh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盥而不荐――意思是说在祭祀时,虔诚地把酒灌在地上而不用俘虏做祭品,或不用奉献更丰盛的祭品。
(3)有孚颙若:有孚――有俘虏、用俘虏;或理解为诚正、诚信之意。颙――yóng 原为传说中的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长着一副人脸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大旱。 颙,大头也――《说文》。颙若,蕴含“高大、仰望、肃敬、景仰、崇敬、仰慕、严正之貌”等意。若――似什么的样子。瞻仰、敬仰等其实都是人之美德。
有孚颙若――意思是说可以用俘虏来祭祀以显示对神灵的崇敬之意。或:祭祀时要虔诚并保持敬重严正的样子。
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是很难想象的,因为财物匮乏,一般用牺牲玉帛(牛羊布匹玉石之类)就已经是很高级的了,用战俘作祭品是常有的事,也是更高级的事。祭祀活动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事情,也是非常隆重的事情。所以圣人以此作为卦辞,便于人们的理解,也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通过此卦象让人们观察到点甚么,学习到点什么,明白到点什么,这就是“观”的寓意。 你看,君主祭祀时,并未使用俘虏或丰盛的祭品,仅仅是带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进行隆重的祭奠,令人肃然起敬。当然酒水是很贵重的东西,把酒当水一样灌溉在地上,这又是多么的恭敬和虔诚!想想看,也不过是几碗几杯。百姓通过观瞻和参与这些祭祀活动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感化。所以说此卦主旨中富含教化之意。
现代某些地方仍然十分重视祭奠活动,而且其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显得隆重。例如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女娲、妈祖等的祭祀活动,足以使人产生敬畏。至于佛教组织的盛典,就更加壮观了。不过这里面或多或少掺杂了些许经济内容和取宠意境,有的是斥国家巨资而为之,已经远离了圣人所提倡的“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了,有关教化的文章可谓是连篇累牍,头头是道,丝丝入扣。情与礼、法与理都是那么的动人心弦,发人深省。规范与规则,教育与约束等都是随处可见。古之圣人的方法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一项活动,即为教化和启迪,简约而不失凝重,朴实而不失教义。
【译文】
《观卦》:祭祀时虔诚地把酒灌在地上而不必奉献更丰盛的祭品,保持一派景仰而严正的状态方好。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注释】
(1)大观在上:大观――dà guān指盛大壮观的景象。规模宏大,内容齐备。含有“为人所瞻仰、宏大之观察、对事物全貌的观察、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的美好景象”等意,古歌舞曾取名《大观》。此取义为“君上之观察”,似乎是上天的观察,看的普遍、广博。大观在上――意味君王在上,体察民情。当然也可简单理解为“隆重而壮观的祭祀场面呈现在祭坛上”。君主所为、国家所为谓为“大观”,“大观在上”,万民得见,并可以效仿。此卦九五之下,皆为贤臣和顺民,上下互为观察对象。
(2)顺而巽:此属卦象,坤下巽上,坤表阴柔,巽表谦逊,所以说“顺而巽”。但也可简单理解为“祭祀场面体现着和顺而谦逊的气象”。
(3)中正以观天下,观:此以九五爻、六二爻位为据。九五居上卦中位,谓为得中得正;六二爻居下卦中位,谓为得中得位。也似乎上下君臣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正是“中正”之体现;九五之下分列四阴爻,酷似君临万民,俯察民情,正是“观天下”之体现,也因此才称得上《观卦》。但也可简单理解为“君王以中正之德让天下人都看到祭祀时宏大庄严的场面,所以才可以称得上是《观卦》”。
(4)下观而化也:下――指民众,此意味“民众观察到君王的良好作风而受到感化”。即是说在祭坛下面观察的民众,被君王庄敬虔诚的情态而感化。
(5)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之神道,即是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四时不忒,是指四季循环的规律不会变样。此意味“观察到大自然的神妙变化,就会感悟到四季的变化规律”,臣民们观察到君王的行为举止而受到教化,他们的思想言行也会如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不会出现有悖于原则和原理的情况。
(6)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此意味”圣人就是依据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运用教育的方式来感化天下民众,所以才使得天下万民乐意服从“。
【译文】
《彖传》说:君王在上,体察民情,柔顺而谦逊,又能以中正之道临政,所以才称为《观卦》。“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是说老百姓通过观看君王祭祀活动而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感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神妙变化规律,就能悟出四季循环的规律不会出错。圣人就是根据大自然的神妙变化规律,设立教育体制,使天下民众感化而信服。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注释】
(1)风行地上,观:风行大地的卦象,称之为《观卦》。
(2)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省――在此当读作xǐng 即检查和考察、巡视之意。方--方式、方法;一说为“邦国”。此意味“先王用巡视天下、而体察民情的方法,来推行教育。
【译文】
《象传》说:风行大地的表象称为《观卦》。先王效法风行大地而爱抚万物的精神,巡游天下,体察民情,推行教化。
(爻辞部分从略)

平时我们占到此卦,就要记着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啊,学习好的,坚持对的,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有效营养。发挥正能量,主动摒弃邪恶,顺应时代潮流,为复兴伟大中华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现实生活中可以作为《观》卦卦辞的人和事太多了:开国大典、毛主席纪念堂、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遵义会议、西柏坡等,杨得志三件宝、焦裕禄一手表、张广科志愿书、时传祥五一奖章等数不胜数。所以说《观》在当代,《观》在身边,《观》在心中。 观是一种心态,一种品德,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无观则无知,既不可能有自知之明,也不可能知人知民知天下。
战争法则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说,那是一种策略,一种高明,而且是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高明。
聪明人总能得心应手的驾驭自己的人生航船,关键是他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利害取舍。 人类的明争暗斗,其制胜法宝,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经验和教训,来自于认真地观察和总结。
中国的福尔摩斯、世界的福尔摩斯,其成名的途径也无外乎对案件的观察和分析。
在中国几千年的领袖人物之中,甚至“明君与昏君”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明智、明哲、对人事是否具备超常的洞察力。 圣人的高超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敏锐观察力。
《系辞下》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就是很好的总结。《易经》也正是在统观天地之象的基础上诞生的。
文学巨匠们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多流芳百世的好文章,又为什么被世人誉为“古文观止”?其结论就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现代人为什么要“观光、考察、调研”?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真正天资聪慧者史有几人?观察就是学习,学习才能进步;观察就是分析,分析才能取舍;观察就是验证,验证才能出新;观察就是总结,总结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了正确的结论,才会有正确的指导方向。
一般情况下,人各有所爱,各有所恶,心存偏见,因而听觉和视觉常常发生错误。向东面望的人看不到西面的墙,向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因此,只有站立于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态的真相,才能明心见性,凭主观的见解就会善恶不分。 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只有正视我之生,才能知天下而不惑,只有观察民心之所向,才能行而不过。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还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这些富有哲理的话充分说明,深入的观察必能洞察一切、发现一切、改善一切。
孟子论政说:“政,民为大。乐民之乐,则民乐其乐;忧民之忧,则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 放眼大千世界,静观世界变化,就不难发现存在的一切问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故不可自满其志,当观天下会通,行典礼、断吉凶、顺物宜,以平定天下之不足,改变自我之缺陷。
总之《观卦》的意义太深远了,学习之后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启发和参照就可以了。
如果用于预测,那么对自己或对于别人都是都是值得参考的。
运势:虔诚事人,广结善缘,上下求同,左右得助。
事业兴衰:勿急于扩展,静待观察,了解时势,相机而动。
买卖趋势:守旧守成,谨慎投资,控制风险。
寻物几率:小微,寻看低洼处。
旅行:风光无处不在,品味回味意无穷。
婚姻:男性骄大,女性温柔;坦诚相待,勿急于求成。
疾病预防:肠胃、性病、风寒等,积极预防和治疗。
性格表现:温顺、吝啬、自信不足、易烦恼,多疑多虑,易毛躁、易迷惑。
方位:利南、东北,不利西、西北、东。
*推背图第五象以《观卦》寓示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悲惨境地
谶曰:扬花飞,蜀道难。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
诗曰: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鼙鼓 pí gǔ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金圣叹批注: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在地,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唐玄宗晚年,怠于朝政,沉迷于酒色犬马之中,重用安禄山史思明杨国忠等,听信谗言,造成安禄山史思明之间矛盾加深,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自己陷入“扬花飞,蜀道难”的窘困境地。在谋士忠臣相助下,使得肃宗即位,安史之乱得以平息,出现了“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的光复局面。
“截断竹箫”是说“箫”字上头去掉竹字头,即为“肃”字,暗指肃宗;肃宗即位后,方见些许光明。
“更无一吏”是说“吏”字上边去掉“一”,即为“史”字,暗指史思明;史思明死后,唐朝暂得平安。 “渔阳鼙鼓过潼关”是指安禄山在渔阳(天津蓟县一带)一带起兵造反。
“此日君王幸剑山”是指唐玄宗李隆基逃亡四川,剑山即剑阁,“幸”反义逃亡。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木易”即繁体“杨”字,指杨玉环;“山下鬼”就是“嵬”字,指代马嵬驿(陕西兴平),“金环”指玉环,“葬金环”是指杨玉环在在马嵬驿送命。
《观卦》风行大地的卦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观察政治形势,以采取治国安邦的正确策略。
《观卦》阴气多于阳气,预示着艰难之来临。 初六爻“童观”,寓示唐玄宗幼稚地任用胡人安禄山,草率地收为义子,以致酿成大患。
六二“窥观”,寓示杨玉环只知承宠,唐玄宗不能窥见宫廷外面的世界动态。
六三“观我生进退”寓示唐玄宗不能反躬自省,没有意识到适时进退,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终至大患。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寓示唐玄宗尽管善用封常清、高仙芝、杨国忠等,待其如宾,也只落得个逃亡路上如影随从。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寓示唐玄宗没能做到反观自己的思想言行,没做到不断地完善自己,任凭杨国中为所欲为,最后羞咎不已。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寓示唐玄宗退位之后,仍然要坚守正道,认真吸取教训,同时也告诫唐肃宗,要努力观其生,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