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5月31日。丽日晴空,布谷声声。
车子行驶在洛宁北塬,凉爽的风从车窗外吹进来,使人心旷神怡。塬上似乎离天空更近,蓝天白云下,是葱郁的树林,是金黄的麦田,是纵横的沟壑,是忙碌的农人。
我坐在副座上,开车的是洛宁县知名企业家、慈善家郭战解,后排是他的妻子牛丰玲。时值三夏农忙,我是陪同他夫妻俩回乡收麦的,目的地是东宋镇河沟村。

我们经过东宋镇中河堤村时,我提议到他们多次捐助过的中河堤小学看看。当天是星期日,校门紧闭。透过铁栅栏门,可以看到校园干净整洁,校旗在空中轻舞。我叫他们站在校门前拍照留念,以便回忆昔日捐赠时的场景。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驶进了中沟村蜿蜒起伏的村道。由于水泥路上摊晒着一长溜油菜,不能再往前走,就在一棵高大的皂角树下停了下来。
我们下了车,就有两名村民迎了上来。一个说:“战解回来了?收麦子啊?”一个说:“晌午到我家吃饭。”郭战解跟他们掏烟、寒暄,无非是庄稼收成、家长里短之类。村民说等不等收割机无所谓,因为好多地块收割机还到不了,先用镰割。

沿着村道往前走,路旁是农家院落,是树木花草。还有一片竹林,竹笋已经长到竹林外边了,也没人扳折,可见村庄的安宁和村民的淳朴。终于走到了他们家的院落,没有院墙,荒草没膝。三座房屋,只有正面的土屋是他家的,已经破败不堪,屋顶瓦缝里长着瓦松和小草。我看了一下门牌,上面的字是“中河乡河沟村34”(中河乡前几年并入了东宋镇),我的心中不由得发出一阵感慨:这就是郭战解的老家啊!谁能想到洛宁有名的企业家、慈善家郭战解、爱心捐款100多万元的郭战解的老屋还是这个样子。他至今还没有商品房,还住在洛宁县城的城西木工厂里。他头上是慈善家的光环,却没钱修缮老家的土屋,原因是他把挣来的钱都变成了爱心捐款。当然这和他贤惠善良的妻子牛丰玲密切相关,和他淳朴热心的孩子们密切相关,没有一家人的支持,他的慈善事业就无从谈起。
在一个麦秸垛前拍照、喝水之后,拿上镰刀,我们就往麦田里走。太阳火辣辣的,在麦田边停下脚步时,连刮来的风都是热的。郭战解夫妻俩不顾炎热,弯腰挥镰,一排排麦子在“唰唰”声中倒下。不一会儿,他们已是挥汗如雨。要不是有我这个客人陪着,不知道他们还要割多久。

到了正午,我们往回走。经过花椒地和黄瓜地,他俩进去看了花椒,给黄瓜打了芽子。之后,我们到了他的哥哥家。在大门外的水泥路上,他哥哥拿着扫帚正在掠麦糠。他拿过扫帚就掠起来。我说:“看你这样子就是个地道的老农,干得怪老练。”他笑着说:“这活我十七八岁时就干过,不会就慢慢学,总不能啥事儿都求人啊!”

进到院子里,郭战解又搅了搅摊晒的麦子。他刚洗了手脸,就有人打来电话,原来是河沟村的自然村、黄土庄的刘金超打来的,得知他回了老家,就一个劲地叫他去家里吃饭。盛情难却,我们就坐上车出发了。
在路上,郭战解说刘金超曾当过村支书,也是在他资助下“北京圆梦”的19个老人之一。那是2017年初的事儿,郭战解夫妻俩带着本村的19个老人,到他们向往的首都北京游玩,连去带回共用了7天时间。前几年,有一个叫张小迷的老人已经离世,他是带着对人生的满足离开的。老人临终时对儿女们说:“我这辈子也值了,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你战解叔又带着我们去北京玩了几天,看到了毛主席,到过故宫和长城,还有鸟巢、十三陵,也算是见过了大世面。我一个泥腿子老百姓,到这一步已经很知足了。你们要学学你战解叔,多做好事善事,以后会有好报的。”郭战解说:“我没想到,我做了这么一件事,竟成了他的临终遗言。他们觉得这辈子活得值了,我也觉得值了。”

洛宁北塬上的村庄,地盘真大,一家人有三五十亩土地的也不稀罕,好多村民不用外出务工。路旁有特意种植的蜀葵,非常亮眼。麦田里,有收割机在轰鸣。柿树阴凉下的村民,脸上流露着丰收的喜悦,尽管今年因为干旱麦子没去年好。到了黄土庄一个高大的门楼前,一个老人向我们招手,他就是刘金超。进大门时,我看到门口贴了两幅对联,外侧的长对联从门楼上端一直贴到离地面一尺多高的地方:“风光无限喜看桃红柳绿春色宜人意,天地有情笑播细雨清风政策暖民心。横批:政通人和。”我心里一阵惊诧:是谁写得这么好。

进到堂屋,我看到对面后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妙手天成。两侧的对联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堂屋两侧也挂着几幅书法作品,左侧的墙上有一个大玻璃镜,上侧挂着一个相框,里面有刘金超在天安门前的照片,还有“北京圆梦”所有成员的合影。我问刘金超老人:“这书法作品都是您写的吧?”
他笑着说:“是我涂鸦的,那幅山水画是朋友画的。”
我说:“写得真不错,您加入书协了吗?”
他说:“这儿离宜阳近,我去参加几次过书协的活动,加入了宜阳书协。”
这时他老伴倒了茶水,拿来黄杏和蛋糕叫我们吃。
他对郭战解说:“战解,你回来收麦子,也不说一声。我要不打电话,你就不来家里吃饭了?”
郭战解说:“忙天得回来几天,今天没说,过后肯会跟你说来家里吃饭。”
这时刘金超拿出了一本书画作品集,翻出他的书法作品叫我们看。我问:“大门口的对联都是你写的吧?”
他说:“是,我已73了,领着老年补贴和退伍军人补贴,每月能领一千多块钱,光景顺心,空闲也多,写这对联也是感谢党恩。我也得感谢战解,他带着我们圆梦北京,让我们对新生活充满信心。”

这时,饭端上来了,手擀面配鸡蛋、黄瓜、蔬菜和蒜水,我和郭战解吃得津津有味。之后,我们和刘金超闲聊了一会儿,就告辞回县城。因为郭战解的麦田树荫较多,剩下的麦子还不大熟,他说隔一两天再回去收割。

在回县城的路上,我和郭战解都没有说话。他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而我,则久久地回味着刘金超的话语,回味着他和郭战解聊天时的情景。是啊!这就是普通的人民群众的心声,他们很容易满足,只要衣食无忧尽享天伦;他们很懂得感恩,只要给他们一点儿关爱。他们是勤劳的、淳朴的、善良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党的好政策充满感激之情。我又想到了身旁的慈善家郭战解,他是最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但他的人生之路也是充满坎坷充满荆棘。而他与别的富人不同的是,他没有忘本,没有忘记幼时苦难的生活,没有自我膨胀,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且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带动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一同为慈善事业增砖添瓦。所以他至今还是穷人,但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关爱资助过的都是知恩图报的人。就像邓公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这一点儿郭战解做到了,他才是邓公理论的践行者。这种精神是多么难得,是多么可贵,当今那些为富不仁的人难道不应该深思吗?

陪同慈善家郭战解回乡,对我来说是一次短暂的旅行和体验,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望着窗外秀丽的山川、富饶的大地,我相信,在洛宁这块热土上,在洛出书的地方,在仓颉造字和伶伦制管的发源地,一定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郭战解,洛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昔幻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