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没去一位瓜篓种植大户产业基地了,近日一天因去镇上办事,顺路来到这里。只见大片的瓜篓蔓犹如绿色的地毯罩住了黄色的厚土田野,靠西边的大田里一根根豇豆下垂着修长的身段。微风吹拂,搔首弄姿,期待着主人近前拥抱。务工的村民们掐豇豆,说着笑话,采摘扎把后的豇豆静静地躺卧在农用三轮车上,分明是一番喜人的丰收景象,可绿禾家庭农场主王XX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何呢?

洋县绿禾家庭农场主王XX是该镇杨家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0多岁,他面对贫困的家庭困境毫不气馁,从2O15年开始就离开自已的家乡在县内外镇承包坡地90多亩种植瓜篓。他脑子活,人勤快,能吃苦,2018年转移阵地,回到本镇杜村村流转村民大田200亩继续种植瓜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宣传报道极力推介的脱贫民星。

见到他时,他正光着膀子在简易工棚外的场院里拾掇豆角,为掐豇豆的10多位务工村民准备午饭。场面上摆放着两堆刚刚烘烤出炉的豇豆干货,见我拿出手机拍照,他不大乐意地说:“你别拍了,我今年亏死了,不再宣传了。”

我知道,这些年来,他种瓜篓、搞林下养殖前几年尝到了甜头,由于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也拉了些账债,尤其是去年中药材市场疲软,瓜篓籽价格下滑的厉害,时下务工人员工资的增加,这一切变故使他思想和肩上的担子逾来逾重,尤其是农副产品价格偏低且销售渠道不畅,别说是他,就是县城内那些做干货生意的大商家也赔了不少钱,人人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坐静后,我疑惑不解问他:“你不是流转这200亩土地务瓜篓嘛?咋还种了豇豆?”他叹了口气回答说:“我原准备今年再大搞一年瓜篓哩,结果去冬今春受新冠疫情影响,优质苗从安徽调不回来。我想,不管咋说土地不能闲着,我就在这些闲地上种了6亩豇豆,8亩紫玉米,堤内损失堤外补嘛,能补多少是多少,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

看到园里的豇豆长的不错,便与他聊起了这个产业项目的市场前景。他说:“豇豆产量不错,每亩可产鲜豇豆五六千斤,烘干货4一5百斤。要在往年效益还算不错,但是今年不行,这掐豇豆人员工资每人每天60多元,烘烤要煤要电,每天共计开支七八百元。近段豇豆干货价格低还没人神手,总之,和土地打交道,想翻身难啊!人家务工干活的人没错嘛!咱们请人家来干一天走的时候,钱不能少。为了解决务工人员工资,前几天我又去信用社贷了1O万元。”

见他精神颓丧,士气低糜,我不好再说什么。临走时叮嘱他说:“反正你尽力吧,产业能做成啥样就做成啥样,价格是市场规律,咱们无力回天。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身体,一鼓作气,从头再来。”

他嘿嘿一笑说:“那有啥法,床都铺上了,尿都尿下了,现在只有晒干是唯一的出路。”

近年来,我曾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脱贫民星。据了解,目前没有账债略有节余的为数不多。可见,在土地上作文章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国家的信贷扶持和专项资金优惠政策倾斜度偏差,就会使产业大户们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