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唱‘送药"与创作组的日子
识途马
书橱里至今仍摆放着一本1973年12月由“前线报"社以增页形式编印的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专辑。该书是原福州军区73年部队文艺汇演自创节目优秀作品汇编,共12个节目,形式有锣鼓快板,说唱,相声,对口词,组歌,表演唱,小合唱和独奏等,我参与执笔的说唱“送药"名列目录第三。
1973年上半年,我到了团文艺创作组。创作组的日子相对轻松自由,脱离了连队火热紧张辛苦的训练,领着每天一斤半粮票和四毛五分钱的伙食费,住在团招待所。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与文字表现功底,了解熟悉战士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及特点,每天除了学习团宣传股老箱子留存的书籍和各种演唱材料吸吮营养外, 就是按照创作任务,陷入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斟酌表现形式,咬文嚼字的苦恼中。这期间背了诸如“打竹板迈大步,前面来到了棺材铺。老板的棺材实在好,一头大来一头小。老板的棺材实在妙,装上活人就受不了"等诙谐幽默的绕口令或快板书。懂得了写诗作词讲究朗朗上口,懂得了什么是韵脚;懂得了什么是矛盾,什么是人物性格;懂得了什么是高潮,什么是铺垫等基本的写作常识。这期间发生了当时看来十分严重,如今看来却是啼笑皆非的“毒草事件"。那年夏天,全排到团里进行营建采石施工作业,就住在了团招待所的大房间,与我做了邻居。有天晚上,那个故意丢弃五分钱硬币,看谁捡到不上交不报告的娃娃脸永定兵,眨巴着狡黠眼睛,来到我的房间,闲聊几句,翻看了我正在看的一本书,歪斜着小眼睛看了我几眼之后就出去了。不一会儿老是絮絮叨叨的湖南籍副指导员就来了。进门就质问我为什么背着连队看“毒草"?我愣了片刻,立刻明白过来,娃娃脸告黑账了。我指着那一大箱子书对他说,你看看那里还有多少“黄书毒草",“红日"这本小说是大箱里出来的,是团政治处让我们学习用的。要不,你把这书拿去处理了吧。湖南籍副指导员也愣住了,嘟嘟囔囔的走了。在团创作组期间,我曾先后到莆田后卓29军军部,厦门坂头31军军部观摩文艺汇演;到晋江将军山,西滨农场和丰州等地采风,体验国防施工,抢收抢种和武装泅渡的生活;也曾在“红色尖刀连"小招待所小住一段时间,在体验这个全军响当当的连队的气氛的同时,为该连战士业余演唱祖出谋划策写节目。

“送药"是我在创作组第一个变成铅字并汇集成书的作品。1974年初连队驻在远离营区的深山里,进行山地打坦克训练。某天傍晚,正在小憩的我收到了一个牛皮纸包裹,说唱“送药"就被汇编在包裹里的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专缉里。
“送药"这个节目的来历是这样的。1973年7月下旬,为迎接29军(我所在92师时属该军,1975年4月回归31军)和福州军区文艺汇演,我与老乡衷华松奉令驻到了师指定的代表队洪濑275团招待所,协助参与节目的创作。当时军师两级都内定由275团战士业余演出队代表军师参加军区文艺汇演。因此,军宣传干事肖继根(66年入伍,景德德人),师宣传干事施老头(解放战争时入伍,江浙人)都早在我们之前到了该团。我们根据该团战士业余演出队的特点,就节目的主题,表演形式等进行了研究讨论,各抒己见,达成了一致。“送药"表现的主题是官兵相互关心,表演形式是山东琴书。由我和衷华松共同完成文字撰写,由师施老头谱曲。该节目虚构了团首长为腰肌劳损的连长购买了特效药,连长却把这药悄悄地转寄给战士父亲的故事。

文字部分撰写时间不长,在275团过完“八一"建军节我们就返回了四团。十月,我随275团战士业余演出队携“送药"赴29军军部莆田后卓参加文艺汇演。该节目被评为军文艺汇演的优秀节目,随后又参加了福州军区七三年度文艺汇演,也被评为优秀节目,被编入“前线报"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专辑。
说唱“送药"的成功,让我获得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一至今还躺在个人档案里的连嘉奖令。

作者简介:识途马,本名廖光文,男,有过从军,地质队员,企业职工和政府部门干部工作经历。早年有文艺作品与诗歌分别入选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一九七三年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与原国家地质总局“地质战线"编辑的“地质战士之歌"。其散文诗歌与新闻稿件散见在市级及以上报刋杂誌。遵循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作品中时隐生活原型,探寻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追求人性之真善美。
投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