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岁月
文/常工
第二十五章 我的师傅
由于受父辈的薰陶和影响,我在乡下这几年,不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不与人结怨,也不向任何人卑躬屈膝,我行我素,一门心思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性格方面热情、豪放、正直、好学上进、乐于助人。屯子里见到谁家盖房子、打墙等一些需要外援的重活,我都会主动地去援手。我那几年的表现,始终有一双眼睛在仔细的、不间断的观察着我,这个人就是我的师傅——刘炳光老人。
刘炳光老人出生于1920年,山东省寿光县人,八年抗战时期曾参加了区小队,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务农,后娶妻生女。据老人讲解放前寿光那个地方很穷,人多地少,穷人很少有土地耕种,每年都是野菜粮食掺杂着艰难度日,饥饿和贫穷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了生存千里迢迢闯关东,刘炳光大伯一九四七年春挑着担子,一头筐里是刚满周岁女儿,一头筐里装的全部家当,领着妻子,沿路乞讨,历时两个多月走到了安仁这个地方扎下了根。我下乡时,他的大女儿刘玉梅、长子刘大学已结婚了,刘大伯、伯母和次子刘中学生活在一起,两个儿子虽然一个叫大学,一个叫中学,可是因为家里穷,都没有念几年书,小学阶段就辍学回家务农了。
刘炳光大伯来自山东,女婿李万有家也是山东寿光的,大儿媳妇儿娘家在秀水,与屯子里的人们只是乡邻,老人平时少言寡语,日常和几个老汉莳弄生产队的菜地和瓜园,农闲时不是背个粪筐走出屯子去检粪,就是扛个扁担去拾柴草,当你看到他挑着两个大柴草捆回家时,只能看到柴草却看不见人。他不管是打柴草,还是搂柴草,从来不找队长要车,凭着一根长扁担,一担一担的挑回家,屯子里的很多人对他很不理解。
刘大伯的行事作风不仅是外人理解不了,就是他的三个儿女也很费解。我家下乡的第二个春天,他一个人在我家的东墙外的空地上,每天起早贪黑的垛墙,一个人干了半个多月,把两间房的房框子硬是一叉子一叉子的垛了起来。墙垛完后叫上儿女把原来的两间房的扒了,把梁柁檩材运过来,支上柱脚,架好梁柁、檩材,铺上厚厚一层高粱秸秆,扔上两车闷湿的碱土铺洒均匀踩实,再抹两遍掺了麦秸的碱泥,安装上窗户和门,搭一铺坑,盘一个灶台,房子就完工了。
家搬过后,刘大伯垛了矮墙把院子圈起来,种上了蔬菜,没事儿的时候就坐在院子里抽烟。他虽然少言寡语,和我的父亲却很合得来,父亲在家时经常过去和刘大伯聊天,有时家里做了好菜,父亲就盛上一大碗,拿瓶酒和刘大伯两人边喝边聊。只有他们俩人在一起的时候,刘大伯才能打开话匣子,心里话向父亲倾诉。关于刘大伯的身世之谜,我也是参加工作后去安仁看望他,回家时跟父亲叙述,父亲才告诉我的。(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