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夏日童趣多
作者:吕幼枫
刚刚吃罢又红又甜的樱桃,杏黄了,麦子也熟了。眼看着天一天一天的热起来了。
时逢周末,舒舒服服吃完一碗黄瓜丝蒜汁凉捞面,打开空调,泡上一杯茶,准备看会书午休。这时,窗台上飞来了几只刚出窝的麻雀,欢快地跳来跳去,嫩黄的喙那么好看,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轻轻的走过去,放眼窗外,烈日直照下来,格外刺眼。三五个小学生刚从洛浦公园玩回来,还在不停地追逐嘻戏,丝毫不介意毒辣的太阳。可能是触景生情吧!恍惚之间,小时候夏天时在校园郊外、在胡同巷口的那种快乐、那些趣味游戏一幕一幕浮现出来……………………
真正进入夏天玩乐模式是从收麦子开始的。我们上小、中学的时代,提倡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至今仍清楚记得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夏天收麦子的时候,学校就组织同学们去郊外农村拾麦穗。当时没有将土地分给个人,全是公有制,所以必须要做到颗粒归仓。我们在文明街小学上学的时候,学校学农定点是李楼乡白碛村。拾麦那天,同学们早早从家里出来到学校集合,穿上长裤、长袖、布鞋,背着里面放满几十粒仁丹的军用水壶,戴上草帽,或提着竹篮,或背着书包。在老师带领下,唱着《我是公社小社员》、《红星照我去战斗》…………,从学校走到洛河边,再坐船,才能到地里去!说是参加劳动,可是对狗屁不通的小孩来说,那就是玩。当然,干活还是认真的。劳动间隙,有几个比较调皮的男同学,悄悄跑到菜地去偷黄瓜、西红柿。当时,很少有拖拉机,麦子都是用胶轮马车或驾子车来拉。有一个同学躲在装满麦子的大车后面乘凉,拿着麦秸秆,偷偷地把驾子车轮胎的气门芯按下去,发出丝丝的响声并吹出一小股风,感觉到很凉快。于是,好几个男同学们都跑去吹风,结果,两个轮胎的气全部放完了。害得农民老伯只好跑回村里拿打气筒,吭哧吭哧打了半天。
现在想想,这种劳动真的很有必要,它真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
天热,水是最好的玩具了。记得那时候,男同学用气门芯或去医院找输液时扎胳膊的黄橡皮管。一头打上死结,一头用一卷纸裹起来,紧紧对接着水龙头,把水开到最大,瞬间,小拇指粗般橡皮管变得像小孩的胳膊一样粗,白亮白亮的,用手紧紧捏住,然后互相呲着玩!放学回到家里,不像在学校有水管那么方便了,就玩用粗竹筒做成水枪(老城话儿叫水布挤儿),从脸盆里抽出水在小巷胡同里追逐打闹。
洛河滩二道坝是老城一带小孩必玩之地!老师们为了防止中午同学们不在家休息,跑到河边去玩,每到下午上课前,总是要用手指甲在男同学腿上胳膊划划,如果发白,就说明你去河滩玩了,该倒霉了,不仅要受到严厉的批评,还要告知家长,难免是要受到皮肉之苦的。为了防止老师的检查,一般都是在下午放学以后,跑到二道坝去玩。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下午,正在玩的高兴,突然上游发水了,水瞬间变混变凉,于是有人大声吆喝,发大水啦,快跑啊。吓的大家迅速往岸上跑。结果,我的凉鞋(当时叫透风鞋)被泥粘掉,赶紧拾起来光着脚就跑,什么硌脚不硌的,也就顾不上了。现在想想,还心有余悸。
夏天天长,最开心是放学以后都跑到某个同学家的小巷胡同里去玩。有一种玩法,叫奔鞋。就是每人脱一只鞋,互相支撑着摆好,然后跑出10米开外,脸朝着鞋的方向,把另外一只鞋套在脚上,手按在地上,用力往前勾腿把鞋往前甩过去,如果把摆好的鞋砸散了,就算赢了。再一个玩法,就是砸杏胡儿(杏核)。一人兑一个放在砖上,通过玩黑白掌和剪刀、布子、锤分出次序,轮流站直,用手拿一只杏核,靠眠瞄准。自然滴下,砸下砖的归自己,若没有砸下且掉在砖上则充公留砖上。还有一种玩法,叫弹杏胡儿,或弹柿子胡儿,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站在同等距离往里弹,先进坑者赢。还有玩冰糕棍,吃完的冰糕,把小木棍存起来,编成各种笼子等,有的玩挑棍游戏赢着玩。那时候,都很穷,哪有那么多钱天天吃冰糕,有的去路上捡,有的干脆就跑到青年宫真不同后面的冰糕厂,趁人不注意抓起几把塞到书包里就跑!
最有意思的就是晚上捉蛐蛐儿,白天斗蛐蛐儿。天一黑,小朋友们三五成群的,拿个手电筒,专门到街角旮旯、乱砖堆里乱翻。蟋蟀共分四种,第一种,叫黑老包(沙和尚),第二种,叫棺材匣儿(唐僧),第三种农村玉米地里多,大黑头,叫猪八戒,第四种叫孙悟空。这种叫孙悟空的因其头上长两根长须,头狭长像猴子故得此名。这种蛐蛐儿才能真正的拿来去玩。而盛蛐蛐儿的容器,都是捡来的破茶缸,罐头瓶,破罐子,用半潮湿的泥土把底部铺上一层,然后,放上辣椒供蛐蛐儿享用,据说吃过辣椒的战斗力特造。
逮蛐蛐儿是个技术活,要用两只手去轻轻的捧,否则,腿弄断或者弄死,就算白费工夫。有时候,为了把蛐蛐儿从墙缝里弄出来,就去偷偷地拿家长的烟或用丝瓜秆,再拿根皮管,吸口烟吐进皮管,就把蛐蛐儿熏出来了。有一次听门口大孩子们讲,长虫或者蛤蟆把门的蛐蛐儿最厉害。所以一放学,就喊上几个小哥们,跑到南关新生大队菜地里,用竹竿去挑那些拔园后剩下的菜秧子堆。居然,还真是找到了长虫和蛤蟆。于是把它们赶跑。其实这些蛐蛐儿也未必那么厉害,同样难逃斗败后喂鸡的命运。
夏天,知了特别的多。特别是当时廛河和洛河的河堤上,树特别茂盛。聪明的小孩们就从家里偷出来些白面洗成面筋,再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把面筋粘在竹竿的顶端。然后三五成群,颤颤悠悠地扛住竹竿,仰着头往树上乱瞅。这儿有一只,快来还有一只!快来………………。玩得不亦乐乎!全身是汗,浑然不知。有时候,一次能粘好几十个!要么就地点火,要么拿回去放在炉子上烤熟,吃知了背后里面的一丁点小肉肉。至今俺还能回味到那糊不拉叽的味儿!
天热,当然就要喝冰水吃冰棍。当时的冰棍,似乎只有两种,一种叫黑冰糕,另外一种叫奶油冰糕,又叫白冰糕。黑冰糕三分钱一块,白冰糕五分钱一块。谁要是能够天天吃一个奶油冰糕,那,就是土豪了。每到夏天,学校门口就有摆小摊的,卖用小纸包的一包一包的红黄绿各种颜色的糖精。一分钱一包,我们就会买回来,放在玻璃瓶里去,到学校的自来水管上装满水,很劲的摇,然后慢慢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你喝过吗?
非常清楚的记得,当时,老城有两个冷饮店,一个是在真不同,一个是在青年宫。那时家长的单位会发一些冷饮票,家长们也舍不得吃,就全给了孩子们。于是小孩子一约,三五成群的跑到冷饮店,要一杯绿豆或红豆的冰豆汤,慢慢滴品味。临走,要么要一块大冰砖,要么要一块小冰砖,大的两毛一块,小的一毛钱一块。然后,说说笑笑、兴高采烈地回家…………………………
当然,夏天也是小姑娘们最欢乐的时光!虽然,没有像淘气的小男孩那样会玩,她们还是,会蹲在石板上玩骨头子、跳皮筋、折纸等属于她们的游戏。特别是过六一节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更是属于女孩子们。她们换上漂亮的裙子,又唱、又跳,像小天使一样绽放着那样纯真的美丽。放学以后,更像是一群花蝴蝶,欢言笑语、唧唧喳喳,在老城的胡同小巷里飞来飞去,为炎炎的夏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难忘,童年!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真情、快乐和笑声。
铭记,岁月!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珍惜和过好幸福的生活。
无情的时光,褶皱了我们的容颜!但是,永葆的童心,无邪天真的微笑,它才能使我们体会真正的美好………………………
活得像个孩子一样简单,就是快乐生活。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