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的河东河西
如蚁人生
麻雀属文鸟科,它们的大小、体色相近。它们的是因为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而得名为麻雀,用陕西方言说就是“麻麻色的雀(巧)儿”。它们太普通,分布太广,除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麻雀不太畏惧人。它们属乐天派,不太喜欢安静,森林里居住太寂寞孤单,受不了,所以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格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不过它的警觉性还是相当的高的。试想,与人类如此复杂的动物为邻,哪个能完全放心呢?
麻雀辛勤培育后代。灌木丛、树洞是它们的爱巢,它们一夫一妻共同孕育它们的后代,过着它们美满的小日子。你若要问麻雀们整天在忙啥呢?它们会自豪地告诉你:除冬季外,我们总是在恋爱、孕育后代。它们夫妻结合后,雄麻雀就外出寻食养家,雌麻雀就忙着生蛋,孵蛋。麻雀妈妈几乎每次一胎生五六个蛋,母亲艰难地坐卧翻腾大约14天,孵化出宝宝。夫妻两个轮流看管,轮流寻食,一个月左右宝宝们就可以起飞了。在这方面,人对孩子的教育如《诗经》所云:“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麻雀通人性。小时候,有次刮大风,将鸟巢从树上吹下来了。有只麻雀受了伤,失去亲人,很可怜,在风中哆哆嗦嗦。我把它捡起来,带回家,给它喝水,喂玉米籽,捉菜青虫吃。开始它还不敢吃,等我离开了,它才放心大胆的吃个精光。后来混熟了,它和我很亲,它可以站在我的手上撅着屁股吃,吃一口给我磕一个头。当然,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它的家人,也给不了它要的幸福,有一天,没有告别,它就离开了,我多情自伤了好一段时间。
为母则刚。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平日慈爱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稚子而和敌人战斗时,毛发耸立、怒目圆睁、吃食的嘴就成了战斗武器。它们团结抵御外敌。在麻雀领地,胆敢有入侵的鸟类时它们会群起而攻之,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植物种子为食,养育雏儿时,主要以危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看来,它是益鸟嘛!由于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那不是麻雀的错,它也要活下去呀! 水稻地里的稻草人,谷子地里,葡萄园里的假人,都是颇具智慧的人想出来的对付麻雀的办法。不过还有比这更高明更阴毒的招数。
上了年纪的人都经历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政府为了解决全民卫生健康问题,提出要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这“四害”。为啥麻雀也和臭名昭著的苍蝇、蚊子、老鼠被列在一起呢?我估计就是因为当时人都不够吃,它们还成群结队的来祸害庄稼,和人抢粮食,被列在四害之列,难逃其咎。人的智慧的潜能在和敌人斗争过程得到充分挖掘。用网子套,用毒耳毒,捣毁它们的老巢,斩草除根。在全民战争威力之下,麻雀遭到灭顶之灾,据说仅一年就死掉2亿多只,城市田间几乎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几近灭绝。然而麻雀死后,人们的庄稼却也没能保住,因为麻雀少了,害虫猖獗,后来多地爆发的虫灾让人们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时候人才知道,相对于它维持生命所糟蹋的粮食和它消灭害虫对庄稼的保护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真是功大于过啊!所以不久麻雀得到平反,总算又逃过一劫。
小时候,夏天晒粮食,因为大人要忙别的。所以就把看粮食的任务交给我。那是最难熬的时光。当然不光是时间过得慢,主要是时不时的有麻雀来偷吃。开始它还试探,在边上吃一口,看一眼,如果你不注意,它就放肆地走到晾晒的粮食中间去,大摇大摆地吃个肚子圆。对于这样的侵略者,当时的我是很讨厌它们的,老远看见它们就“吆吆”。而现在觉得:每天,清晨起来,第一声清脆的歌声就来自于它,心里就来了精神而暖暖的。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虽然大规模的杀戮没有了,但是人们捕鸟而食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再加上由于庄稼需要喷洒农药,所以麻雀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了。再不住手,麻雀也会濒临绝境。
早在2001年8月,国家已经将麻雀列入了保护动物的目录之中,从那时起,任何捕杀、销售和食用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用法律来保护麻雀生存,麻雀是应该高兴呢?还是高兴不起来呢?
如果,麻雀家族开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它们会得出什么哲理呢?
编辑:高玉虎
作者:如蚁人生,梁峰,西安市阎良区北屯初级中学工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