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看似嘲燕,实则嘲人而或自嘲,所生儿女尽学吴侬软语,乡音已改,难返故里。侧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归樵)“四海风尘”“万里桥”一虚一实,皆从转句“同心事”而来,诗人在草堂深感自己与老杜同其心事,忧国忧民,于是有四海风尘的感慨,而万里桥得名于“万里之路,始于此行。”杜甫又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句。虚实叠加,便道出诗人以忧国忧民为己任,以及对杜甫的仰慕之情。(归樵)时浅时深的溪水,林阴间挂着的屡屡烟雾,随着一声鞭响,青骢马惊起千万雪白的鸟儿。一句一样,有声有色。(归樵)写妻子生前“惯忍寒”的艰难处境,死后箱子里只留下几件破旧的单衣,告诉儿女,这是宝贵遗产,更是朴素家训,胜过玉簪铜镜,千万不能小看。全诗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让人想到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但较元稹悼亡诗又别有韵味,情节感人。(归樵)我的泪水啊,就像倾泻入海的寒冷江水。站在荒凉的山顶,默默无语,目送寒流。眼泪再多,也不可能倾入河流,注入大海。诗人使用极尽夸张的手法,把悼念老友的深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归樵)从结句“吟诗如赋鲁灵光。”可推断,第三句“秋柳萧疎空照影,”中“秋柳”指清人王士祯于此处有及其耐人寻味的吟讽之作,七律《秋柳》四首,是为用典。从全诗看,诗人用典既能师其意,又能于故中求新,且如己出,不留痕迹。(归樵)几回于梦中惊起查看疫情地图,又将改好的新诗投入火炉中。本来心事沉重,但电视机中依旧歌舞升平,听说江头有人恸哭,我希望应该可能没有吧。“诗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其实一首好诗,非是华丽的语言,应真实准确地表达作者与时代相吻合的真情实感。(归樵)读三四句,须先弄懂“粪溷”与“伍星联”。粪溷者,出自《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传》,曰:“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粪溷者,下官(范缜)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而伍星联,则出自清末维新派领导人之一的梁启超,于1924年为伍星联医学博士题词中的一段话:“科学输入垂五十年, 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 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疫情之下,再读全诗,就不难理解诗中之悲情了。看来,写诗须有丰富的积累,博学多才加情感体验方得好句。(归樵)此诗妙在以浅白之句,寄讽喻之意。“甚于钳”、“无多语”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奇警之效果。(归樵)“朝后退”、“腾出”紧扣题面“山行”,富有动感的画面让人眼前一亮。丰富的想象使山行画面变得奇特别致,充满勃勃生机活力。(归樵)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