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在绍兴市上虞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法治媒体记者和当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一个个“金点子”亲密接触,在实地探访中深入感受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的上虞探索。
“四不出村”蹚出乡村治理新路子
在上虞区谢塘镇新戴家村和美公园,有一个写有“四不出村”几个大字的大型雕塑。新戴家村首创的“四不出村”工作法, 就是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处不出村、文化共享不出村、增收致富不出村。为了让“矛盾调处不出村”,这里通过设立“夜间调解室”“阿海来帮忙”等调解工作室,千方百计搭建矛盾调解的“连心桥”。

为什么要建“夜间调解室”?村党支部书记戴瑞良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们这里,老百姓碍于面子不愿意过来接受调解,因为白天来来往往的人多。等到了晚上,人少了,村调解员和当事人坐在一起,往往心平气和地就把事情解决了!”
为全域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谢塘镇按照节点整合、串点成线的原则,分创新型、提升型、标准型三个梯次分村培育全域建设,全面打造全镇14个行政村“四不出村”工作法的具体载体。
“通过零距离的便民服务和矛盾纠纷调处,我们努力推动’最多跑一次’向’跑零次’升级,打造群众“最近家门口”服务。”戴瑞良说。
“一窗申请”让矛调“最多跑一地”
村里有村里的矛盾化解高招,乡镇(街道)也有他们的化纷解忧妙法。崧厦街道矛调中心的“一窗申请”制度,就是服务当地百姓的“金字招牌”。
“我们中心下设纪检、专业调解、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咨询)、劳资纠纷及信访代办(信访代写点)六个窗口,群众办事一窗申请,工作人员分类引导、即时受理。”崧厦街道矛调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还进驻了警务调解室,由派出所民警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
前不久,崧厦一对兄弟因土地问题发生纠纷,大打出手。矛调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网格员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安抚住兄弟俩的情绪后,矛调中心工作人员喊来当地村干部和两兄弟的舅舅,一起参与协商调解。在大家的联合调解下,两兄弟握手言和,土地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一站九区”社区中心化纷解忧
“大家出门坐高铁或者住宾馆,是不是都遇到过忘带身份证的苦恼?”在金渔湾平安服务中心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展示中心,警务站站长阮海兵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了所有媒体记者的浓厚兴趣。

原来,在这个中心,这些烦恼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平安服务中心内,不仅有自助服务机可以帮助打印临时身份证明,一旁的身份证自助申请机还能拍出美美的证件照。
另外,金渔湾平安服务中心还综合了重华警务站、智慧感知指挥区、矛盾纠纷化解区、出租房旅店式服务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上虞文化展示区、枫桥经验陈列区、安全防范体验区、平安法治宣传区、平安志愿服务区等“一站九区”,成为当地“重量级”的平安助推器。
今年5月,上虞妇幼保健院打来电话报警求助,院内一名住院病人被打了,阮海兵和同事急忙赶到现场。原来,病人程女士与打人者陈某有情感纠纷,陈某打完人就跑了。了解情况后,阮海兵和同事很快找到了陈某并组织调解,当天下午,双方就达成了和解及赔偿协议。“很多纠纷是小事,但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的大事,把水端平,把事化小化了,群众就会满意的。”说起中心的各项工作,阮海兵底气十足。
(法治安徽网记者 李川皖 王正贵)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