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驾驭材料 超越材料
—— 谈材料作文
文/卓尔
今年高考流行“材料风”,全国卷和地方卷无一例外,全是给材料作文,我没有参阅高考作文,对孩子们作文没有“零距离”接触,但是从目前网络铺天盖地的下水作文看,庸作如过江之鲫,佳构则凤毛麟角,别忘了,这可是高中一线老师、培训机构一线教师或校长,还有所谓的诗人作家们的大作。

问题都是共性的:无法摆脱材料本身,围绕文本“打转转儿”,或者拓展人物故事,或者分析人物品质,人物成了文章的“主体”,而不是自己的见识、观点和思想,这与出题者意图是相背而驰的。“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想写一篇发言稿”,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你的感受是低层次的,直接的,感性的,而思想是高级的、抽象的,理性的,是从材料中从人物中提炼升华的,抽象概括的,富有普遍性、深刻性、指导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东西——这就是思想。

你把管鲍之交的友谊写得再绚烂,不过嚼了成语故事的烤红薯,新意在哪?你把鲍叔牙的谦虚为怀、举贤任能写得再花哨,不过重复了《史记》的老黄历;同样,只写齐桓公的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管仲的知恩图报,励精图治,以德治国等等,都是在“照搬”材料,在重复故事,在“感受”而不是在“思想”,所以这类作文,永远不可能评为一类作文。

思想来自对现实的、具体的、表象的抽象和概括,是挖掘根源,揭示本质, 提升认识,形成观点的过程。管鲍之交成为千古佳话,第一是二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第二,是不计得失,以友为重,合伙做生意管仲多吃多占、管仲战场当逃兵,所有人都在鄙视管仲,鲍叔牙不信邪说,据理力争,维护友谊。最难得的事,二人各伺其主,竭忠尽智,战场上针锋相对,但依然没有拆撒友谊,依然不忘初心,人生如初见!——这一堆分析,都是对故事的解读,对人物的感受。远远不是思想!好多文章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读之,不过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深层次思考一下: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为什么管鲍之交成为典范?为什么营垒敌对依然旧情不移?为什么从布衣之交到富贵之交依然初心不改?这才是我们写作要回答的问题。我的结论是:大义之交真君子,钱财之交乃小人!大义者,正道也,正义也,真理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管家穷,鲍多予金,是仁;管有老母,当逃兵是孝;各为其主是忠;让位于管,是贤。管仲临终齐桓公提出让鲍叔牙接丞相之职,管仲否决:鲍叔牙太过正直,廉洁,嫉恶如仇,容易树敌;又自视甚高,比他才能差的不放在眼里,不会用人。这可是让相于己的大恩人,好了一辈子“铁哥们儿”啊!竟然如此绝情寡恩,鲍叔牙听后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纳。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对鲍子也成立。功名富贵最容易考验一个人的境界,毫无疑问,两人都经过太上老君八卦炉的考验,真金也。考验他们的试金石不是别的,恰恰是“义”,大义,正义。让我想到“桃园三结义”誓言:虽为异性,既结为兄弟,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 庶……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在曹营12年归汉;古城会张飞就不让哥哥进城,直到关羽杀了老蔡阳,张飞一笑开城。张飞深明大义,大义胜于私情。我又想到梁启超与恩师康有为绝交,康以救国名义募捐义款60万,一毛不拔,不给革命党,自己在美国旧金山享乐;而孙中山千辛万苦募捐的5万元寄给国内起义军。两箱对照,梁启超依然与恩师决裂联手孙中山。在人格上,孙、康,谭嗣同、章炳麟、秋瑾堪称时代楷模,光明磊落,谭嗣同与秋瑾也是至交好友,与梁启超生死之交。

从管鲍,到桃园三结义,到康梁绝交,到孙梁联盟,到谭秋结义。给我们回答了:什么是伟大的友谊,真正的友情。当然马克思与恩格斯、毛泽东和柳亚子都是“义交”之典范。
写作,感悟,感受,感动出于情感,还不难;难在思想和哲理,需要大量读书,尤其名著,需要深刻思考,尤其历史;需要勇于探索,尤其当代;需要精于提炼,尤其作文材料。
卓尔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