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终于又到了周六。尽管天下着小雨,我和家人却热情不减,一大早就驱车前往三峡博物馆,去完成再一次实地参观的心愿。一由于重庆疫情处于三级响应,我们严格按照要求,通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的“参观预约”渠道,仔细输入了个人基本信息和过去一段时间的身体状况信息,做好防护措施后,才能进入博物馆。 这一次,我特别仔细地端详,三峡博物馆的名称前,不仅冠以重庆,居然还冠有“中国”二字。之前,我分别参观了壮丽三峡、民俗风情等展厅,今天准备去重点看看,重庆的发展变化和远古巴渝文化。“城市之路”展厅位于博物馆二楼。一进入展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以黄绿为主色调,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展厅主要介绍了重庆这个城市,古往今来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的历史变迁,重点是近代的城市发展历程。以时间为线,将重庆城区的地理、经济、政治、工业、人文、城市面貌等罗列出来。各个时期城市都做有沙盘,还有历史志书中的城市地图,重庆历史上的城楼、城墙、街道、店铺、兵营的实物复原,更直观更真切地进行了展现。我从周朝巴国国都的重庆出发,顺着历史的变迁,一路走一路看,我仿佛看到了2300年前的重庆,当时的巴郡,秦始皇一统海内,秦相张仪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身在中国三峡博物馆,我眼前仿佛还看到了600年前的明朝,一员名叫戴鼎的守将在他镇守重庆期间,把先前修筑的城墙、城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加固和完善,他将墙体全部换成了青石,使“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城门格局正式形成。在山城单元漫步,我看见了老重庆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和市井生活,置身其中好像穿越时空回到的那个年代的重庆。老重庆的火锅店、“延寿堂”药铺、“人道美”油腊铺、棉花铺、竹器铺,以及四方四角的花轿、传统的水缸……让我找到了历史长河中的重庆记忆。二工业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随着重庆开埠和川江航运的近代化,重庆近代工业逐步兴起。在工业崛起的单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重庆望龙门缆车电动机。望龙门缆车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轨道为鱼腹式,上下方向运行的缆车在鱼腹处错车,这样在上下部就只需要修建一条轨道,既省材料,又节约资金。顺着时间来到20世纪20年代,我看到了重庆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时期重庆正式建市,有了众多的商埠、有了市政厅、市政府等近代化城市的管理系统 ,展厅从各个方面,多维度的展示出重庆近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工业的突飞猛进。随着工业的发展,重庆的城市交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29年第一部公共汽车问世以来,重庆解放后的解放号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天然气客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自动扶梯、观光巴士到轨道交通,给重庆人们出行插上了翅膀。我仿佛觉得,历史并没有远去,它就在我们的脚下,与我们相隔咫尺红土,至今仍在散发着温度。三文物,体现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带我们回到了原始社会,一百多张珍贵照片,近千件古化石、石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展现了古代巴渝悠久的历史文化。巴渝地区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人类文化绵延不绝的地方。置身“远古巴渝”,我仿佛乘着岁月的船帆,从人类历史的童年开始,沿着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顺流而下,这里展出了上至二百万年前的中国最早人类“巫山人”,下迄公元前二世纪这段漫长历史,与此同时,巴文化也逐渐融会入中原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些文物身上,我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粗糙的卵石器具;到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种类多样的打制石器,甚至可以看见有些石器已经有了刃部,变得越来越光滑。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大溪墓葬和祭祀坑,展厅玻璃地板下就是五人合葬墓,观众可以站在玻璃上,近距离俯看墓葬,只见左边有两个成年人,其中一个胸部插着一枚骨箭;右边三个未成年人,其中一个少了一只大腿。两边的玻璃墙后面,墓葬里的人类骨骼化石却是或跪或蹲的形态。当时我和家人开展了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特别的墓葬方式?旁边的保安见我们对墓葬充满了好奇或疑惑,迎上前来很热心地详细向我们介绍了大溪墓葬的发展阶段,说五人墓葬是一大家人,左边是夫妻平躺,右边是孩子。还介绍了跪或蹲的形态是不正常死亡,解开了我们的疑团。在“远古巴渝”展厅,我们还观看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战国青铜虎钮錞(錞于),这古代的打击乐器,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四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片英烈辈出的热土。“远古巴渝”展厅,还陈列了一尊舍身保城的巴曼子将军像。据介绍,巴曼子生于东周末年的临江城,即今忠县。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巴国的将军巴曼子,为保城池而自刎,后人念其忠诚,由此改临江为忠州。看着将军像,我了解到一个舍身为国的历史故事。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内乱平息后,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悲壮不已。“抗战岁月”展厅,更让我感受到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这里,我看到了重庆大轰炸、较场口大隧道惨案画面,无论是重庆人民反抗大轰炸,还是川军出川抗日,都使我领略到了重庆人民的坚贞不屈、英勇无畏。在中国三峡博物馆,我发现存放的江姐最后一封书信。我是在江姐的丈夫彭咏梧烈士牺牲的巫溪出生的,爸爸经常给我讲:1947年,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彭咏梧到下川东发动武装起义,组建川东游击纵队,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下,彭咏梧为掩护战友不幸阵亡,时年33岁,《红岩》小说把这个情节写到了华蓥山。在丈夫牺牲的打击下,在酷刑的折磨下,江姐在狱中英勇不屈。看到敌人的残酷,她自知时日不多,于是用一双肿得像腌萝卜一样的手,在只有普通手掌大小的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家书,写下了寄养的嘱托:“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重庆的红岩精神时,就特别提到了江姐等革命英烈。重庆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江姐、赵世炎、王 良、王朴、许晓轩、陈 然等,都是国人崇拜的先烈,都是红岩精神的化身。我感受到了他们伟大,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是红岩英烈们,为了祖国和重庆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早早地付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革命先烈体现出的红岩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中国三峡博物馆,我不禁眼眶湿润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零距离接触这些文物,不得不被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惊叹,惊叹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的的奋斗精神和英雄壮举。我想,没有古人的发明创造,没有前辈的不懈追求,没有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也没有今天我们的大发展,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处于一个伟大和美好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迟早也将变成历史。作为年轻的一代,理当更加奋发图强,理当更加拼搏进取、勇敢奋斗,更好播种希望、实现追求,弘扬好中国精神,共同实现好中国梦,创造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所展示的历史与进步,所传递的文化和精神,既属于三峡,也属于重庆,更属于中国大地。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好载体—中国三峡博物馆!(2020.4.19)
邵煜晟,女,重庆巫溪县人,1991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中共党员,重庆华龙网集团公司编辑。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