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沟桥
迷路士兵成日本全面侵华借口,日本企图强夺卢沟桥
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同年8月,日本制定的基准国策纲要声称,日本要继续军事扩张,1936年冬,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北平、丰台为假想目标举行军事大演习,二十九军也同时举行对抗性大演习。双方兵力在无形中转换,日军演习部队为1万余人,二十九军演习部队为5万多人。到1937年春,大量关东军入关,平、津日军增加到4万人左右。二十九军由于对自身实力的高估,导致对日军备战产生疏忽。就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几天,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又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日军便开始疯狂寻找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这个借口很快出现了,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声称少了一个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的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立刻以此为借口集合大队日军,企图进入中国士兵守卫的宛平城寻找失踪士兵。然而,在日军还没有赶到宛平城的时候,志村菊次郎就已经被找到了。原来志村菊次郎是因为迷了路所以没能立刻回到军营。此时的牟田口廉也却隐瞒了志村菊次郎被找到的消息,依然向中国守军蛮横地提出进入宛平城搜查志村菊次郎,他的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断然拒绝。之后,按照牟田口廉也的命令,日军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并企图强夺卢沟桥。由于准备充分,日军第一发炮弹就直接击中了宛平城行政专署大厅。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亦称“ 七·七事变”。

日本“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

日军炮轰宛平城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二十九军二一九团三营十一连排长申仲明接到紧急命令带领队伍开赴宛平城外铁路桥东,防守桥头,阻击日军入城,最后战死。由于日军人数众多,武器先进,将士们几乎伤亡殆尽亦没能阻止日军前进,铁路桥失守,日军又继续占领了回龙庙。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反击。代理二十九军军长的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对官兵说:“牺牲战斗,坚守阵地,卢沟桥与宛平城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尺一寸国土,不得让与敌人!”守卫宛平城与卢沟桥的官兵喊出了“宁为战鬼死,不作亡国奴!”的口号,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并夺回铁路桥和回龙庙。

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士兵
日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抗日救亡热潮席卷全国。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并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抗战救国运动风起云涌。工农大众和各界爱国人士以募捐、劳军、宣传等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日前线。
日本玩弄阴谋,拖延时间调兵遣将,血战平津再所难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日军通过卢沟桥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二十九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二十九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接到日方通牒后,立即在铁狮子胡同的“进德社”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侵略。7月27日,宋哲元严词拒绝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并通电全国,表明自卫守土、誓死保卫平津的决心。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二十九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中国守军疾驰卢沟桥
平津失陷,八年全面抗日战从此拉开了大幕
1937年7月28日,3时许,日军以陆军与航空兵协同作战,向宛平城、衙门口、八宝山、北苑、南苑等二十九军各阵地发动全面进攻。日军进攻的重点在南苑军营,投入步兵3个联队、炮兵1个联队、战机30余架,共约4万余人,从3个方向进攻。日军依据汉奸潘毓桂提供的情报,首先集中猛攻南苑军营南面的军训团学兵据守的阵地,因为这里是中国守军的薄弱环节,这些学兵都是北平、天津各大学、中学的学生,才受训半年,第一次上战场,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懂,许多学兵倒在血泊中。随后,日军冲向南苑被轰塌的围墙。但是,我军士兵依然勇往直前,和日军拼刺刀。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28日上午8时,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对南苑发动了第二次进攻,遭到了中国守军主力部队的顽强抗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军训团的男女学生与二十九军官兵并肩战斗。日军恼羞成怒,出动战机对南苑狂轰滥炸。由于第二十九军缺少重武器,几乎没有有效的防空武器,南苑只是建立在华北平原上的一座军营,无险可守,最终多年建筑的工事迅速被日军摧毁。南苑形势危急。
7月28日下午1时,赵登禹下令,全部守军放弃阵地,分南、北两路撤退。但隐藏在二十九军内的汉奸迅速将南苑守军的撤退时间、撤退路线等,报告了日军前线指挥官,导致赵登禹、佟麟阁遭到日军伏击惨死战场。在日军的轻、重机枪与迫击炮等各种武器猛烈扫射,战机狂轰滥炸下,撤退的守军们由于没有掩护,没有接应,战斗变成了日军单方面的屠杀。军训团的学生兵1500多人中,活着回到北平的只有600,南宛守军7000多人,伤亡达5000多人,大多倒在大红门,这是平津抗战最惨烈的一幕。

7月28日傍晚,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战死的消息传入北平城内。宋哲元等人受到很大的震动,紧急商讨,最后决定,二十九军各部即刻撤出北平城,前往保定,北平城内留下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维持局面,控制局势,与日方周旋折冲,做好善后工作,掩护大军撤退。
日军于7月29日踏进了北平,于7月30日占领天津。中华民族的古都北平,在夏季的沉闷、压抑与恐怖中,被日军正式占领了。平、津陷落了,但是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从此拉开了大幕。
“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卢沟桥的鲜血书写了悲壮的历史,也唤醒了一头雄狮。朱自清先生曾说:“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面对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在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亿万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奋起抗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让中国从“一盘散沙”变成“血肉长城”。
八十三年过去了,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在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屹立着一座高4.5米的巨型雕塑《醒狮》。这一雕塑时刻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以新的业绩告慰前辈和英烈。
本文系祖国网据相关历史资料编辑整理。
编辑: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