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一卷作文(第二篇,写鲍叔牙):
大义识英豪
文/卓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管鲍之交和管仲拜相故事,大家讨论很热烈,尤其对抛弃前嫌、任人唯贤的齐桓公有很高评价,对“千古一相”的管仲更是高山仰止。我今天发言的重点,是鲍叔牙。

先讲两个悲剧性的小故事:北宋一代名相章惇和苏轼同榜进士,年轻时又是携手天下游的好朋友,可你知道,是谁把苏轼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在宋朝那是仅次于死刑的处罚,被贬者无一生还。对,恰恰是这个章丞相,他对苏大学士不世之才华太了解了,羡慕嫉妒恨,下手之恨,令人颤栗。再说明朝万历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一代贤相。可你知道他怎么上位的吗?恰恰是张联手太监冯保虚构“谋逆冤案”,将最好的朋友、提携他的恩人高拱赶下台,自己取而代之。这是朋友在争夺权利上的悲剧惨案,历代历朝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至于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煮豆燃豆萁,玄武门之变,血溅宫门,惨不忍睹。

由此,我们看鲍叔牙的主动让位,放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少人垂涎三尺、梦寐以求的丞相之尊不要,岂是简单的淡泊功名、识人伯乐、谦虚为怀这些品质可以赞誉的,停留在这个层面的认识,是肤浅而粗陋的。鲍叔牙同样堪称一代英豪,他跟随公子小白流浪天涯,又辅佐他登上王位,已经居功至伟。诸侯争霸,风烟四起,时局动荡,经过一场内乱的齐国,国势衰微,在立国兴邦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前途命运生死攸关的档口,他金石一般的高风亮节凸现出来,他推举比自己更有能力的管仲,完全出于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识得大局,高瞻远瞩,济世兴邦,哪能想自己的功名利禄,贵贱得失——一句话,这是大义所为,是大义之举!在智、勇、义三个英雄品质中,义是基石。大义,国家之义也,民族之义也。中华民族倡导“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鲍叔牙随小白逃亡,贫贱不移其志,富贵在眼前,拒之门外。鲍叔牙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义”,什么叫大英雄,什么叫“板荡识忠臣”,什么叫“千古风流人物”。

同学们:今年抗疫战争中那些一夜之间,从平凡的人升华为逆行的英雄者,不就是义字当先吗。平凡的我们,仰慕英雄,学习英雄,“义”,大义,正义,需牢记在心,践行在事!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
7.8


卓尔佳作《大义识英豪》点评
文/康永华
每年到了高考季,作文就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毕竟作文占据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语文的重头戏。可是好多考生一下考场对语文没有底儿,担心作文跑题,学生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作文跑题就完戏了,我们学了12年的语文,为啥对自己的作文没有底儿呢?因为好多学生还没有真正懂得作文的道理,缺乏写作的主题意识,没有形成写作的大主题观。中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等等。考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你就明白作文的道理就是抒写以“家国情怀”为根源的坚守理想、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等等。大主题观一定要有,因为这是民族发展的根脉,是社会进步的主流,是时代前行的动力,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是国家强盛的支柱。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不得不佩服卓尔老师的“三名作文”,引领了新时代作文的潮流,以不变的作文模式,不变的大主题观,应对万变的中高考作文,实在是有先见之明,敬佩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
下面我们看卓尔老师的第二篇佳作《大义识英豪》,一点浅陋点评,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大主题观。
文章从鲍叔牙主动让位,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鲍叔牙已经是一代功臣,但是站在国家前途命运生死攸关的档口,他激流勇退,完全出于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文章深挖他的精神和境界,指出这不是简单的淡泊功名、识人伯乐、谦虚为怀这些品质,而是忧国忧民的大义所为,是大义之举,是国家之义,民族之义。至此观点亮明,中心凸显。

二,对比烘托,形象鲜明;正反论证,观点突出;名句支撑,论证有力。
文章第二段,举两个反面事例,章淳和张居正为了一己私利对朋友甚至恩人残下毒手,与鲍叔牙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鲍叔牙襟怀磊落、境界高远、淡泊功名、不计得失的美好品质,这一切都是“大义”所为,突出中心。中华民族的倡导,传统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的名言,这些名句信手拈来,印证了什么叫“大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由鲍叔牙到抗疫英雄,再到“我们”,由历史到现实,实现了从传统到时代的飞跃,最后落实到“我们”身上,仰慕英雄,学习英雄,践行“大义”,使文章有了现实意义,感悟历史,以历史为鉴,在现实中去学习,去践行,让传统精髓和民族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不竭的动力,才能使民族的筋骨越来越强壮,大主题意识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

四,文章思路清晰,开头破题快准,口语化语言娓娓道来,几个历史小故事详略结合,氛围轻松,濡染心灵,引人入胜。
我想说的是开头,破题快准,就四句话,一句引故事,一句评价齐桓公,一句评价管仲,最后引出本文的重点鲍叔牙,干净利索,直奔主题。

最后我想引用小青的一段话来结束,因为也有同感。
学语文的目的不是背诵,而是认知和浸润,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大局观。学语文的过程就是感动的过程,提升的过程,语文不是干瘪的文字,而是温暖的情怀,是强大的正能量。写作就是把学到的悟到的,你的感动,你的认知,你的格局呈现在读者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