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寿山的佛缘
作者:方长荣
题记:2020.6.30定稿件于无锡市新吴区苏阳公司
因喜欢写游记小文,便接受中国西部散文选刊之邀,写篇关于“聚寿山”的文章,虽然曾经去过一次聚寿山,由于刚开始建设,无有评论之地。如今忆起却是握笔而无从下手,想是少于体验过于陌生,借助“闭门造车”求助于网上,期望能找到文感或者章源。可惜,寻他千百度却见渺渺语几句,就连百度360都是蓄语无舍。颇感一个成型三A景区的宣传急待提高,否则于景极不相称。好在对聚寿山有着依稀的印象,也曾经不耻下问过此山的典源,沉思再三写出这篇缺血少肉之拙文,以满足文友之愿。
聚寿山位于山西晋城泽州县境内,太行山南麓,在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山村边,村庄不大却颇为奇特。四面环山中间突起一峰,宛如行驶浩海中的船突兀隐显奥妙异常,当地人给她起了个极赋诗意的名字“舟山慈航”,这便是聚寿山。山边小村的村名很是奇葩,叫“范谷坨村”,不知出于何典,或许细究便有意外故事。聚寿山和范谷坨村交相辉映,田园山林、层层叠叠形似八卦,犹如画卷风光无限。
这里有自然形成的同觉洞、罗汉洞、金鸡石和古庙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更有参天大树和千年古柏印证着时代沧桑。聚寿山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尤其是佛教文化远近闻名,可惜一直藏于闺中。直到新世纪的0四年聚寿山才开始撩纱出阁,而掀纱之人竟然是位佛教大师,犹为让人生敬。这位大师就是北京佛教学会副会长、广教寺的主持怡学法师,他是土生土长的范谷坨村人,都说出家人心中有佛,未闻出家人忧乡思变,怡学法师算是佛门第一。
怡学大师早年皈衣佛门,佛知博大精深,虽修佛多年,却未忘家乡的奇山和秀水,毅然决然回到家乡,立志建庙修塔。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及善缘,不辞辛苦广积善款,足迹远涉国外,可见他的艰辛与疾苦。据说大师筹集到的款项将近四亿元人民币,而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怡学大师以山为家,筑庐为屋,亲自参与勘察和规划设计,并负责监督施工,为弘扬佛法、改变家乡面貌,建设新农村,并让美丽的聚寿山展现在世人面前,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怡学大师眷恋家乡倾其所有的付出,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古代有位同样眷恋故乡,却是倾国所有建设自己的家乡,由于不切实际而盲目投资。实为一己私利,把国家折腾的千疮百孔,建设了五年,再无财力运作,结果落下个世际烂尾工程,这便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当上皇帝不到三年,就想把国都建到自己家乡安徽的凤阳,因为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库空虚,他则固执己见。最后劳民伤财不但没有帮到家乡人民,反而害的百姓流离失所、沿街乞讨,直到六百余年后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歪打正着重见阳光。
这里就关乎个“度”的问题,所谓的以度识度,以实知虚,循序渐进才能造福于民。怡学大师不但见多识广,理念新颖,且没有私心;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就景设景,才有今天的成功。这里更能看到当地政府的力度和社会的担当,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无不彰显其定位宏巨、手笔之阔、管理之效。还有范谷坨村村民的配合,如果没有脱俗之念,相信于政,恐怕难有今天的朝气和氛围,那白墙黑瓦、错落有致的民宿、香味四溢的农家乐就是最好的见证。
如今的聚寿山已远近闻名,是儒、释、道三教聚集之地,有景二十多处,特别是普陀别院、聚寿山书院和八仙当中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铁仙观,三教代表之作看点纷呈。全国独有的福禄寿喜财“五宝阁”各具特色养眼十分、乐在其中。高耸入云的千佛宝塔令人眼界大开、流连忘返。
大美聚寿山正以藏冈聚气、怡情养性、安身凝神之地,敞迎四方来客佛缘广积。我虽非是佛圈中人,但聚寿山缘于佛,范谷陀村兴于佛,如果不是佛缘,聚寿山还是无名之山,范谷陀村还是藏于闺中。感恩佛缘,愿佛光普照、庇佑聚寿。
简介:方长荣,64年生,南京溧水人.高级工程师、建造师,江苏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家乡》、《仙女湖》、《花溪》、《作家世界》等杂志及江苏散文网、济宁散文网、作家荟十余家网络微刊上发表作品二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