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夏十德文化研究院石家庄7月8日电(郭文君)华夏十德文化研究院自2020年7月5日至7月7日为期两天的寻根问源十德行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成果显著,并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次寻根问源活动从郑州出发,途经辉县市百泉镇、新乡市平原文物馆、濮阳市清丰县,行程近千里。学习组围绕着十德文化的“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拜古圣访高贤,边学习边记录,并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走进“中州药都”百泉镇百泉湖畔的时候,文化旅游中心的领导同志向学习团系统而又全面的介绍了北宋名儒邵雍。历史上的邵雍家境清贫、生活拮据,但从小酷爱读书、勤奋好学,闻名乡里。当时辉县县令李之才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易学家,他为邵雍的治学精神所感动,将其平生所学《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邵雍,得到真传的邵雍更加刻苦,史书上记载他“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枕”,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磨砺,终于成为中国的一代易学大师。邵雍不但在易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一套全面、系统、庞大的象数学体系,而且对宋代理学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成为宋代理学先行者之一。邵夫子祠堂是明代成化年间辉县知县张锦为纪念邵雍所建。祠堂坐西朝东,规模不大,由南北厢房、击壤亭和大殿组成。大殿里供奉着邵雍的泥塑坐像。祠堂虽然不大,但对联匾额却有不少,击壤亭内悬挂着两块木制匾额,右边这块书写着“驾风鞭霆”四个大字,乾隆皇帝游百泉,对邵雍的治学精神极为感慨。不仅写下了赞扬他的诗句,回到北京后,在颐和园照原样修了一座“安乐窝”,赐名“邵窝殿”。

辉县之胜在百泉,这里始于商,兴于唐,盛于清,百泉之胜在书院。《辉县志》载:"百泉书院旧在县西五里苏门山麓,百泉之左,即太极书院。始于宋代,借山水之灵秀,为求道兴学之佳地。历代名士景从学聚,苏门百泉名著华夏。"百泉书院宋元时称为太极书院,位于百泉湖东岸。创建时间为宋,到了元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关键人物是姚枢,他在太极书院内,经传、子史、礼乐,故后人在评说理学的发展时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意即理学兴起于宋代的洛阳,发扬光大在元朝的辉县苏门山)之说。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周际华立《学约十条》(立学、立教、立志、立身、立德、立功)。

当学习团走进平原博物院的时候,一群群孩子的身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博物院里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平原博物院成立于1949年,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平原博物院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上万件,国家一级文物63件。平原博物院中的博物馆共有19个厅,其中16个厅作为展览文物所用。其中12个展厅为固定展厅,4个为临时展厅。西侧为"牧野华章"通史类展厅,时间范围从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文化遗存开始,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四个篇章,种类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竹木器、碑帖拓片、玉器、石刻造像等,尤以商周青铜、明清书画、历代碑帖拓片著称。东侧为文物专题展厅,分为《馆藏青铜器展》、《馆藏陶瓷展》、《馆藏书画展》、《馆藏精品拓片展》、《造像艺术展》五个专题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一千多件,对青铜器、瓷器、字画、拓片等进行专题陈列。大部分文物文物出土于原平原省所辖的范围。无论是馆藏量还是馆藏价值,在全省地级博物馆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镇馆之宝有祖辛卣、妇好方尊、牛面纹卣等一批珍贵青铜器,及北魏石刻造像、石鼓文拓片等石刻、石雕、石碑。此外有历代书画作品1700余件,时代自秦汉至近现代,代表性藏品如赵子昂、董其昌、史春荟、李苦禅、白雪石等的书画作品。
当学习团走进清丰县,被这里的孝文化深深的感染着,在挥公园景区里、在中华孝道文化园中,在子路的祠堂里、在中华第一龙的收藏馆里,无处不闪烁着国学文化的金色魅力。
华夏十德文化研究院学习团通过本次学习,不仅坚定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复兴立德,为世界大同植根的宏愿信心,也为自身是传承发展中华美德,做有根有魂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扎实推进,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