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特别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别善于发现并创造生活的趣味。
这种情趣与趣味并不因其或多或少的通俗格调而走向庸俗,相反,苏东坡巧妙地将高雅的情趣与通俗的面目统一在一起。
所以苏东坡在世人与后人眼中,永远都是一个雅俗共赏的知识分子。本来,在我们的眼里,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似乎早已丧失了吸引力。

但是在苏东坡的眼中、笔下、话语间,如此无趣的生活却显现出极其活泼动人的一面。
或者说,正是苏东坡以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赋予了枯燥生活以鲜活、有趣的性格,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改造并创造生活。
这也集中地体现在他与社会各阶层人群平等而友善的交往当中。正是在这种交往中,他自己充分地享受着各式各样生活的趣味与快乐,也让不同的人分享到了这样的趣味与快乐。
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二个印象就是:面对生活的苦难,表现出超然旷达的境界。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不如意与挫折,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被这些挫折所打倒、所击垮。
即便是在孤悬海外的儋州,孤独的他也依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

其实,当一个人身处困厄之中的时候,他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已经下降到正常人生的水平面以下,是一种负值人生。
当此之际,如果还能够以平常、正常的生活心态来面对一切,那自然就是旷达与达观。
换言之,超然旷达不是在平常生活之上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是个人境遇降至平常以下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平常的生活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常是福,是生活的本质与第一义谛。苏东坡就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个真理。

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三个印象就是:他天才的文学创造力与表现力。苏东坡是一个创作能力极强、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
在六十六年的生涯当中,他给我们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总数加在一起接近八千首(篇)。
如果从二十多岁算起,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种长久的、丰富的创造力体现在诗词文等多种文学样式当中,名作佳作层出不穷、举不胜举,这在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家群体中,是非常罕见的。
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四个印象就是: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比如,从诗歌创作来说,他与门生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风形成最重要的奠基者、推动者之一;
从词创作来说,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是中国词史最杰出的词家之一,更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从散文创作来说,他与业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成就最大的散文家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从书法创作来说,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其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是北宋着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从学术成就来说,他是北宋“蜀学”的代表人物,与当时以程颐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并驾齐驱……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还很少有人像苏东坡这样,广泛地涉猎文、史、哲及其他艺术门类。
有很多人可能在自己所擅长的某一领域中是最杰出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像苏东坡这样在各个领域中都表现出了特别卓越和杰出的才华。
这还不包括他在建筑、农业、绘画、宗教、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与深入研究。

但这些还远远不是苏东坡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苏东坡以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
这个理想人格可以用古圣先贤的两句话来表达: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苏东坡的一生,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与困难,不论遭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他都始终不曾放弃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都始终坚持匡时救世的报国之志。
无论他的生活境遇多么艰苦,个人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临怎样的威权压迫,他都始终敢于仗义执言,不吐不快,
在苏东坡的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坚守的忠义气,还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可以说,他的思想与人格,既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所有这一切传统的融汇与开拓。
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从容不迫的潇洒风神完美结合在一起,
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