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碧空万里的上午。
走出尖酸刻薄的丁蛮子家,我松了口气,与引门员相视一笑,陪着两位县派普查员走向下一家。这下一家住在土小湖居民组,户主叫宋辉岸。是位四十多岁精明勤劳的农民,在我眼里他是比较明白事理的人,平时宣讲政策,他一点就透,人蛮热情:远远地见了就打招呼,迎进屋里,让座倒茶……想到此,我不禁暗暗地感叹:“贫困户都如他样,那该多省心啊!”
想着想着,一抬眼,到了。下了车,宋辉岸就热情地迎了上来,他把我们让到屋里,又是倒茶,又要杀瓜……我忙阻止了他,让他坐下,介绍说今天县里来的同志向你了解一下家庭情况,请你如实……
“好好……”我的话尚未说完,他就热情地接上了!
一番介绍后,县里的同志开始询问了:
“你家吃……?”
“好,好……”
“你家穿……?”
“好,好……”
“你家饮水……?”
“好,好……”
普查人员一看此人如此爽快,再往下一一细问,显得自己机械死板了,索性来个一竿子插到底:“扶贫几年来,你的总体感受怎么样?”
“怎么样呢?……”他略微想了想后,说:“实在的感受,我觉得比原来的生活压力更大了……”
两位普查员一怔,我也傻眼了。忙提醒他说:“你家三口人,妻子二级残,每月双80;一个低保,每月180;贫困户用电补助每月5.6元,医疗费减免每年每人30元;你家女儿上职专,雨露计划一年3000元,生活补助每期一年2000元,……为什么压力大了呢?” “为什么压力大?那得问你们呀。”
“问我们?”我惊愕了。
“难道不是你们折腾的吗?”
我更困惑了。
普查员、引门员也都惊异地看着他。
他见大家不明白,就解释道:“女儿成绩不多好,本要辍学打工的,每月可以挣个2000多元,你们却三番五次来我家,硬劝她上什么职专,说学了技术后可以挣大钱,就这样我家一年少挣两三万不说,还要倒贴一万多供她生活费……”
“她不上学就不吃饭吗?”引门员反问一句。
“那不一样。在家里,勾扯着吃,省得多。”
“嗬!”我轻叹一声说:“你在宏达公司打工每月3000多,年终还能获得国家以奖代补奖励3000元,不差这点吧?”
“你们说的,都不错。”他接过话头说:“可你们也是过日子的人,该知道这一家子就靠我一人,每天一开门,所需油盐酱醋茶,哪样不要钱?还有门差应酬等。”说到此,他将双手伸到大家面前一摊,说:“政府不能都给吧?”表现出一副通情达理的派头。
见他说话不中要领,普查员同志问道:“你的压力到底来自什么问题?请具体点。”
“有时没钱给轿车加油……”大家又是一惊!
一时,无语了。
我想这不是多大的问题,就善意地提醒道:“辉岸,没钱加油,你就骑电瓶车吗……”
“你咋不斗呢?风吹日晒的!”他满脸严肃,显然已经生气了!
我的头,一下子大了!
仿佛有种被愚弄的感觉,同时也隐约意识到以前的工作做得太……
作者简介:吴学友,河南固始人。较之新中国小了不到一旬。半生捉弄粉笔与黑板亲吻。工作之余,闲暇之际,偶尔感兴轻敲键盘,冒出些诗歌、散文与小说,散见于一些网络平台。以达自娱自乐之目的。顺带传些正能量,作为此生内心深处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