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提要:这里的人心怀感恩,确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心中的每一座高山、每一个湖泊、每一条河流、都有神仙住着,这里充满了神奇的力量。

经过香巴拉广场,坝子上不少人在那里扎堆闲聊。他们说的藏语,我一句也听不懂。老乡们,不管是藏人还是汉人,脸上大多刻满岁月的痕迹,黢黑而真实。他们面孔很像西方人的骨架,立体感极强,五官也俊美异常。特别是挺拔的鼻梁和卷翘的睫毛,让所有女孩子嫉妒得发狂。秋天的天空一般明澈的眼睛,颜色略淡,饱含热情,给我诚实、直率的感觉。很多年纪偏长的男藏胞头上戴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解放军八角帽,脚下穿着解放鞋,这充分体现藏族同胞对共产党、解放军感恩的心。
阳光投出火辣的笑意,凶猛的紫外线,在人们的腮边印上鲜红的唇印。傍晚又变成温柔的落日,撒下淡黄色的光晕,罩着云里的雪山和一群群归家的牦牛。奇奇怪怪的的我,在如此景色里思想又扯远了,满脑子装的是伤怀的情事。他会不会还爱我?不明白自己怎么还未放下,既然决定忘掉初恋,却在此时渴望他陪在身边。怔怔的杵在广场中,说好关上心门,寂寞却掀开平静的门。我怕流泪,仰望天空不让它滑落。天边一片孤独的云徘徊在山的棱现那里。
我是一片云
蓝天下生长
邀清风明月
融入太阳的浓度
我是一片云
为草原盖上青绿的棉被
绵软爱的温床
丰润如春的四季
我是一片云
随风去你的窗前
瞧你熟睡的模样
轻拨婉约的曲调
我是一片云
添上淡淡的忧伤
融入浪漫的诗篇
拂去眼角的泪滴
我是一片云
深处有雨的痕迹
那里是叫做家
那里是我的港湾
广场入口处瓷砖铺了一个牌子,上面刻着“香巴拉广场”黑底金色的大字。正对面一栋五层高的普通楼房,这里是乡城政府服务中心,也是基层干部为当地老百姓的办民事的办公区域。紧挨着一坐碉楼,外墙绛红色,像寺庙里喇嘛袍子的颜色。墙上几个田字框形的木窗户,边缘绘着藏族人喜爱的花纹,很是小巧可爱。听欧阳讲过历史,碉楼是乡城的特色。古碉由石片夹泥砌成,棱角笔直,墙面光滑,下宽上窄,墙面随高度增加而内收。我凑近仔细阅读碉楼上贴着的铭文,才知道碉楼也分好几种。有交通要隘、关卡的称“军事防御碉”;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修的是“官寨碉”;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碉叫“风水碉”,还有警碉、界碉、房中碉等等,碉楼代表的是权力集中的地方。紧挨着的建筑是农村信用社,防盗门是折叠式的铁栅栏,就是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装过这样的门。广场一角立着三个小的白塔,我知道这是保佑当地百姓平安幸福。也有从亚丁机场经过的村子,和山头拴着那种五色经幡,随处可见喃喃念诵经文的人们。也许在藏族同胞的心中,他们所见到的每一座高山、每一个湖泊、每一条河流、都有神仙住着,这里处处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我感叹信仰的强大,确信一切苦厄灾难皆会过去,日子也会变得美好。
广场旁边的门店,有家成都人开的串串香,是整条街唯一一个有些重庆特点的店。但却没有我家楼下的火锅店那么人气高。我这可怜又可笑的优越感,又拿来做对比,耻于自己的浅薄。店里有七张桌子,在座的大多看来像汉人。印象里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才是康巴汉子应有的豪情。我说过不再饮酒,对于她们那样大口的咬着牛肉,豪放的样子我还是拒绝的。毕竟我是女生!
广场一侧负一楼是整个乡城的菜市场,据说上午各色菜蔬和肉类齐全,下午的市场几乎没有菜贩。偶见一两位老者,扣在背篓上的簸箕里盛着当地的水果,藏梨和藏苹果,黑红色的皮像极了老乡们的皮肤。我喜欢蔬菜,可欧阳总让我吃肉。他真傻,哪有女孩不担心自己胖的,只吃不胖的女孩子毕竟少数,所以减肥是女孩们随时挂在嘴边的话。不过,还有一句我最爱的话,该吃吃,该喝喝,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嘻嘻,在家里哪一顿不沾点肉星子,就感觉爹妈亏欠我们似的。几只出来逛街的小土狗带着更小的毛球球狗子,三两成群示威似的占领着自己的地盘,我认为它们一定是一家子,拖家带口的真好看。我带着我的“搭档”,不就是为了拍摄这些既有趣又富有生机的画面嘛。要展示的不仅仅个人所见,希望更多的朋友认识乡城,近而了解这个美丽的边陲小镇,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走吧,继续往前。呼吸有些重了,但那片金碧辉煌的所在一直揪着我的心,按捺不住的喜悦,缓慢的向着神圣之地挪动。上山的环形路还在修整,路上全是煤渣和泥泞。一位藏民老伯赶着他的牛群慢悠悠的过来,我摸着相机想拍他的脸。沧桑的面容,是很早之前想捕捉的对象。又担心他不让我拍,踌躇间等他过去,偷偷抓拍背影,还有牛儿们昂着硕大的头颅,甩着肥肥的牛屁股。听欧阳说,许多藏民不喜欢被人拍,如果执意要拍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否则会引来文化不同的误会。豁出去不管了,往回赶上那位大伯,取出相机对着他比划,做照相的动作。他疑惑的看着我,而后明白了我的用意,点头同意。大喜过望,我深蹲、半蹲、惦脚,换着不同的角度,拍了一张又一张老人的脸,他深深的皱纹写满了故事。他们是乡城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时光的瑰宝。
告别老人,往山上去。路越来越陡峭,加上泥泞更不好走。歇了一会儿,转头不远处看到悠长的硕曲河。像一根丝线把座落在沿河两岸的白色村寨连在一起,仿佛串串佛珠。河水清澈泛白,那是雪水融化留下来的颜色。看过欧阳发的朋友圈,他是为了显摆自己钓的一条七、八斤重的鱼。那鱼通身雪白,眉目清秀,鱼唇和尾巴是艳红色的。当时我就觉得奇怪,从没见过长得如此好看的淡水鱼。哈哈,这次来了,一定不放过这绝佳时机,发誓要钓一条比他还大的鱼。他笑我想太多,若真有比人大的鱼一定在海里。回想起说过的傻话,确认自己是真傻。
河两岸的白色藏房皆是藏民自己建的土木结构。与稻城那边的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有独特浓厚的民族特色。据说乡城藏房墙体用湿度适宜的普通泥土通过夯筑而成,一般使用年限可达两三百年。墙体外侧呈内斜状,内侧垂直,房屋整体为室内木柱密架,柱头越多房子越大。房屋整体为梯形,墙体平整光滑。他们每年传召节前一月左右,用一种特有的白色粘土稀释后浇注在整个墙面,这样不仅使墙体美观、防雨,其意义主要是祈求吉祥、幸福。又一说每浇注一次就相当于点上一千盏酥油灯,诵一千道平安经。当然,我不是学建筑的,对白藏房的修建情况不甚了解,后来去桑披岭寺咨询了庙里的喇嘛才了解到一些皮毛。
阳光下的藏房,青稞地色彩明快。像笼罩在薄雾里的姑娘安详地坐落在田边,村道旁。几位美丽的藏族女子,穿着艳丽华美的藏族服饰在飘香的瓜果林中闪动。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是上帝借阳光之手,刻意描画的一幅油彩画,美得让人沉醉。满眼的金黄色,夹着炸眼的赤、橙、紫、绿,让我着了迷。风吹,吹远了香草,落叶,吹远了一缕云,像烟,像烟,送来麦芽和青草的清香。雨也来凑热闹,不,不是雨,是风带着融化的雪带给我一丝清凉。
离桑披岭寺越来越近,它的全貌展现在我眼前。站在石梯上仰望,寺庙的围墙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庄严。其风格与布达拉宫的墙如出一辙,也是藏区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到达大门口,一位修行的师父告诉我,寺内在修建中。外地游客进去礼佛需要购买门票,我认为入乡随俗是应该的。越往里走,越发现建筑越是的不同,既复杂又令人费解。庙里的喇嘛介绍说修建这座高达50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正殿,工匠师傅们没有画过设计图纸,只凭能刻能画的佛教信徒自由发挥建成。这些“能工巧匠”们不取一分报酬,还将自家的珊瑚、黄金、绿松石等珍宝无偿奉献给寺庙。又一次觉得不可思议,藏民们的精神信仰比我们汉人虔诚得多。
寺中全部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唐卡”造像、雕塑。壁画上生动地展现自己特有的奇思妙想,形成了康巴的“噶玛噶则”画派的独具特色的流派。主寺的外围路边又高又大的转经筒,由高向低依次排着,是虔诚的居士为家人、为朋友祈福用的。我虔诚的伸出手,逆时针转动,心里默默祈愿家人和朋友平安幸吉祥。三圈后,双手合十立于庙堂之外,默默行礼,后退着退出主殿。
殿外长长的阶梯和行磕头礼的特殊通道还没有修好,我小心翼翼的往下走。欧阳打电话问我在哪里,语气十分焦急,他一定担心我迷路。我笑着说这麽大人,怎么会丢,亦或真丢了也没人捡去。淳朴的老乡就是我指路的明灯,谁担心迷路。沿环形公路往回走,鞋上沾满了泥。我使劲跺了跺脚,它们一定是舍不得我的鞋。罢了,跟我一起回去吧,反正要打理。咋办?特殊时候哪里去找打理内务的人。欧阳那小子那么忙,还是别给他添乱了。回到广场,他迎面过来。还是那张笑脸,还是那副淡淡的,谦谦君子的模样。脑子里幻想他生气会是什么样子,可我的脸藏不住坏心眼,一笑准露馅。他警告我别耍心眼,摇晃着手指,说我顽皮。我是绝对不肯承认他猜对了!忽然他审视的目光落在我的鞋上,问:“这是去给谁家放牛了吗,还是下过地了?怎么鞋上全是泥。”我笑着说乡城的泥不亲近我的鞋,非要与我一同回家。欧阳接不上我的哏,只好说:“怎么像个小孩子。”拉我坐到广场的椅子上,下命令脱鞋。我不解,看着他。他也不看我的眼睛,坏坏的抬抬下巴,意思让我脱鞋。我很囧,虽然没有臭脚,烂脚丫的问题,但这大众场合让我脱鞋,还是有些不好意思。扭捏间,他抬起我的腿脱下鞋,提着跑到广场边的垃圾桶旁,掏出包里的纸巾,细心地擦掉鞋上多余的泥。哎呀,妈呀!他这样的举动要我如何是好?说实在的,真不习惯别人这样的示好,虽然刚才这么想来着,那也只是我的胡思乱想,怎知就成了真。记忆里,除了老爸对我做过这样的事,其他再没有人对我如此这般好的。他的动作让我不安,觉得和他的朋友情谊不足以亲密到这个程度,希望不是我想的那样。他弄干净鞋,再穿上,我却绯红的脸伸着脚僵硬得像块木头。他见我这副模样,说:“干什么,还不好意思了?走,回家。”
当杂草爱上花,怯怯的生长在脚下,仰望她的美丽,莫名其妙的悸动。雨溅起一地水,掐一柄菡萏初华与寂寞入茶。与你穹顶下沏一壶茶,此生为你洗净铅华,风冷了花火绚丽的烟霞。搁下心事咫尺天涯,执笔酿成诗;拾起离愁笑看落花,揉碎了成画。奏一曲蒹葭苍苍,弦乱了雨声更响,却不作答。隔空轻叹落红无情,折了枝丫。只怨风雨中,等你的时光鬓满霜花,枯瘦篱笆徒留空架。初开的蓓蕾绽放粉色的花瓣,你只用绿色做陪。待年华已去,容颜尽失,在我身边的是不是你,和在你眼中最美的样子。
一路上,很多认识的人与他打招呼。我问你,怎么认识那麽多人,他回答这条街的人本就不多,何况从他爸爸妈妈那一代起一直在这里生活。乡里乡亲的怎会不认识?难怪这一路的招呼应酬。欧阳告诉我镇上的治安很好,还保存着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真的好,如此善良的人们!迟疑好几次想问他从事的工作,可话到了嘴边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欧阳家的客栈对面是汽车客运站,交通很方便。父母在西昌姐姐那里,另外几个兄弟姐妹住附近村子。我提议晚上用藏餐,他告诉我改日。原因是藏餐时间一般是中午,何况家里已做好饭菜等我们回家。罢了,改日就改日吧,人家家里人一番好意,我就别矫情了。行李箱里带了我家乡的小特产,拿出来分给大家我的一番心意。
从他家人脸上的表情看出,他们喜欢我带的家乡特产,一个劲的道谢,欧阳告诉我他当兵的时候去过重庆。我问重庆给他留下怎样的印象,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不是火锅而是高楼大厦。他说楼房太密集,人多,车多,还是喜欢自己的家乡,我在心里悄悄的骂他土包子。最后,他有意无意的说,不如你来我们乡城吧,因为你与众不同,因为你的美适合这里的纯粹。我似懂非懂的看着他,他家人都憋着笑。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心里愿意为他走出记忆中的沉默,放开凉薄的孤单。此刻,幸福已经敲响我的门。
一曲相思泪,红豆抛。
两眼隔空望,醉微微。
三借桃花扇,舞翩翩。
四季春不见,五月夏来迟。
六时夜幕至,辗转夕阳边。
七月天门开,鬼魅魍魉闹。
八方拒相亲,相思赋予谁。
九里牵肠肚,十里桃花满。
只愿得一人,白首不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