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缘》读后感随笔
《蜕变》的余温未散紧随其后的迎来了《孽缘》的诞生。可喜可贺在我们朔州本土有这样一位高产作家。很荣幸能与此作家成为箴规磨切的朋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WG”期间影响的一批人想必那十年对他们一生刻骨铭心。
1968年到1978年,诞生了一个时代的符号“知青”。上海知青文学作家叶辛用文字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十年,根据小说诞生了一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孽债》,在这十年间多少知识青年,经历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
1985年至1995年的山西大地上出现了惊动全国的拐卖妇女事件。这十年多少妇女的心酸血泪迎来了马举作家的执笔讲述,他用酣畅淋漓的文笔详实记录桩桩件件被拐卖妇女的命运和结局。《孽缘》整部小说揭示了那个时代山村人们的愚昧无知,落后无畏,人心人性与金钱买卖交集纠缠,也揭示了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轻视造成部分人胆大妄为。
每个时代的“毒瘤”都有其相应背后生成原因,这里不做一一解释详细赘述,表象背后都是为了唤醒人们良心良知,每个人内心的温度点燃时代的冷漠,毕竟世界需要热心肠如我们的马举先生有光有温度。《孽缘》这部近三十八万字的小说来源于真实生活,感谢作者不畏现实感于亮剑,写透说透刺透黑暗!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歌颂生活,也不是单纯的表达和犀利争辩,更重的是为了更好的改革推动时代进步!
李冬梅于7/7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