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关注更多精彩
本期文章转载自 诗联浙江 微信公众号平台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杨叔子先生的“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观,系统回答了:育人的指向,即为谁育人,育人的目标,即育什么样人,以及育人的途径、方式与实施,即如何育人。这诚然是教育学的三个根本问题,亦是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主要内涵。但杨叔子先生的论述与回答所针对的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关于“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的育人指向与目标已在前两文中简要讨论。本文讨论育人的途径、方法与实施。杨叔子先生就此三个层面的回答是:途径,主要是“学习、思考、实践”。方式,主要是在教育、教学中沿“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文以化人”的规律,下学上达,将由学习、实践所获取的形而下的知识,经思考提炼而进一步掌握从中抽象的方法、原则,进而内化为实践的能力与形而上的精神,包括志、情、意等多方面素质。实施,主要是就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分階段,拾级而上、循序前进地落实、贯彻上述育人的目标、途径和方式。
----作者题记
三、杨叔子“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观育人途径、方式的实施
在《学习知识 超越知识 教育提升素质》(《雏论选》〈下〉第192页)与《 文化·人文·教育·诗教》(《槛外选》第175页)二文中,杨叔子先生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育人途径与方式按教育层次分阶段实施的方案。“教育主要就是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就是人文文化教育。”(《槛外选》第175页)“文化,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精神。”(《雏论选》〈下〉第194页)在《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文中又指出:“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方法是根本”,“原则是精髓”,“精神是灵魂”(《雏论选》〈下〉第205页)杨叔子先生进而提出了教育分层次、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基础教育,“主要是为‘做人’打好基础,要‘培养情感,背诵精华,引导好奇,保护个性’。”。中等教育,“主要是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要‘认识人生,扩大基础,重视理解,引导个性’。”。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创业’打好基础,要‘理解人生,提升基础,启迪智慧,发展个性’。”研究生教育,“就是‘创业’的预演。因此,要‘领悟人生,融汇基础,发展智慧,突出特色’。”(《雏论选》〈下〉第198-201)“上面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讲的四点中,第一点主要同精神有关,第二点主要同知识有关,第三点主要同思维有关,第四点主要同实践、同方法有关;而且,按照教育所肩负的任务而言,‘育人’中教会做人占首位,是贯彻教育始终的红线。”(《槛外选》第190页)“教育有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做人与做事、情感与智力、人性与灵性,这两两关系的结合程度及其表现广度、深度就不同。”这是就育人目标的阶段性说的,接着说育人途径的阶段性:“学、思、行的深度、广度、难度及这三者的结合程度就不同。”(《雏论选》〈下〉第198页)就育人方式说,显然,按“知识、思维、方法、精神”这一教育文化整体,下学上达过程也应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可见,杨叔子先生针对教育各阶段所提出的各自四句话,既是育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是育人的途径、方式的实施方略,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又有逻辑严谨的科学性。是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绿色教育”理念借以实施的可行方略。
诗教文化在此方略实施中如何发挥作用?杨叔子先生的回答是:“按照教育所肩负的任务而言,‘育人’中教会做人占首位,是贯彻教育始终的红线。”“在此一红线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之下,关键之所在是:初等教育是陶冶与培育情感,中等教育应是扩大与打好基础,高等教育是启迪与开发智慧,而诗教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槛外选》第190-191页)诗教应配合教育各阶段的关键要求分层次实施。在基础教育中,“《悯农》、《蚕妇》、《陶者》、《江上渔者》等反映劳动人民的诗篇,可以培养对劳动与劳动人民的热爱,爱国主义诗篇可以陶冶爱国情感,山水花鸟诗篇可以养成对自然的亲近,革命斗争诗篇可以树立对革命事业与英雄的景仰,诸如此类难以言尽的中华诗词,作用特殊,影响深远。其次,要着力抓紧‘背诵精华‘,特别是背诵中华文化经典,尤其是中华诗词。”“少儿 记忆力特别强”,要记忆可理解以至暂时无须理解的重要知识,“尤以人文文化‘经典’、中华诗词为要。”以备未来精神“反刍”之需。“在中等教育中,一方面要大量增加中华诗词的学习数量,一方面也要加強对中华诗词内涵的理解,记忆、欣赏、朗诵、歌吟、习作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使学生逐步融入中华诗词之中,使中华诗词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弘扬与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着至为重要的深远作用。”在高等教育中,“中华诗词的知识也应进一步提升,对诗词创作的知识应有所了解与掌握。再次,要紧紧抓住‘启迪智慧’这一关键。”“中华诗词特别是中华诗词的创作在活跃思维、启迪智慧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最后,正因为要去‘创业’”,“诗也好,词也好,飘逸也好,严谨也好,豪放也好,婉约也好。中华诗词也应为‘创业‘打好基础,大风起兮云飞扬,定有英才出八荒。在高等教育中,中华诗词的学习,应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无愧的贡献。”(《槛外选》第186-190页)杨叔子先生对诗教文化在教育各阶段的实施方略,在中华诗词学会倡导、各地党政领导与行政部门支持下兴起的诗教文化汇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务活动中,尤其在校园诗教中,已经、正在发挥其切实的指导作用。
综上可见,杨叔子先生“绿色教育”理念中的育人途径要义为“知识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育人方式是坚持文化的整体性:“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而下学上达。在以知识为基础与培育能力、素质的目标以及实施中交融了育人途径与方式。实施方略的指导思想是认识并贯彻育人目标、途径、方式的层次性、阶段性与各自的重点要求,而育人“做人”是贯彻教育始终的红线。诗教文化在育人的途径、方式、实施中应发挥层次性、阶段性的重要作用。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鸿雪诗词总顾问 蔡世平
本期主持 王 骏
总编 徐吉鸿

如果觉得文章好,请随意打赏,一元不少,百元不多,平台将一一记录,并全部用于诗词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