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媛媛说礼一】
夏礼起源
王 媛
欲寻其根,必溯其源。
礼,最早见于甲骨文。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其为“从示,从丰;履也”。本意“以事神致福也”,是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而引申为动词时,是尊敬神灵、厚待他人,引申为名词时,则是尊敬神灵、厚待他人的态度与言行。
那么,华夏礼典礼源于何时哪代呢?中国儒家经典的《论语》有其答案。
孔子尊礼好礼,对夏商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夏商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华传统的礼乐制度,早在公元前的2070年至1600年的夏代就已形成,周礼只是夏礼的补充与完善。因此,《论语》之中记录了他与学生子张的对话,做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判断。
这段对话的原文是,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段对话翻译成白话文,则是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代在继承夏朝礼仪制度的基础上,对内容和形式作了删减和增加。而周代的礼仪制度,又在继承商代礼仪制度基础上,也有所废除和增加。由此可知,周代的礼仪制度,在将来也是如此,有继承,有废除,也有增加。”
这段白话文,意思明了。周礼源于商,商礼源夏,周礼是在夏、商礼仪规范基础上,损益而来。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或者说礼仪规范,源于4千前的夏代。
夏礼存在,毋庸置疑。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八佾》篇,录有孔子一段语录:“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夏代的礼仪,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意思是说,夏代、殷商两朝,虽有礼乐制度,但现存的典籍不足以证明它的存在,孔子秉持保留态度,不敢妄言。这段文字,一说孔子的治学态度,一说中华传统之“礼”源于夏代,只是时代久远,能够证明夏礼的文献,不复存在。
文献不复存在,但夏禹作为一个朴素的人,作为原始社会最后的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在他身上,多多少少遗留那个社会的人文和风尚,遗留那个社会的朴素印记。
大禹,史上又称帝禹、神禹,夏朝的开国君王,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相传,大禹治水有功 ,受大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建都阳城,国号为夏,划定九州,死后葬于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自此,由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此祭祀。而大禹治水,故事繁多,不作赘述,单说大禹的治水之礼。
中国有一部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名字叫作《夏小正》,虽然它的原稿早已散佚,成稿年代争论很大,但它依据北斗星的斗柄指的方位,将一年确定十二个月,记录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的生产、政事等,是“夏历”的重要文献,反映出上古先民对时令气候的朴素认识。而《论语》转载《夏小正》,说“夏后氏尚明水”“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
“夏后氏尚明水”。明水,铜鉴从草叶上取来的露珠,意思是夏代祭天祀地,以露珠为祭品,而非随随便便的河水、湖水或者简单的水生生物。而“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更有意思。说夏人祭天祀地,居山者以最新鲜的“鱼鳖”为祭品,居水者以最上乘的“鹿豕”为祭品。也就是说,夏人祭天祀地以“珍品”而祭祀,以表达对神灵的敬重。反之,则是“不知礼”的表现。至于以“酒”而祀,源于“仪狄献酒”,但“禹饮而晕,得知所废之糜,遂弃之”,也就是说,夏代祭祀,是以最自然、最本质的甘露作为祭品,而不是“酒”。
礼以乐成。除了鱼鳖、鹿豕、露水,韶乐是夏礼不可缺少的“标配”。
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传统宫廷音乐,为上古舜帝之乐。西晋咸宁年间,汲郡(今河南汲县)人盗发战国时期魏王墓时,发现的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载有“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之句。而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亦载有“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之语。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夏、商、周三代帝王将其作为国家大典之用乐。据说,大舜决定禅让帝位给禹,召开“四岳大会”时,演奏的就是韶乐,它集诗、乐、曲、舞为一体,分韶韵、缶韵、祭祀、狩猎、云水等章节,夏王朝建立以后,众多礼仪场合,都以韶乐为先导,引发程序,张大仪式。
所以,夏礼之初,庄重,隆重,尽美尽善,为商周二代礼乐文化奠定基础,也为中华礼仪文化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王 媛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