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人遗迹,品今世沧桑
——游曹植墓杂感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次子曹植的墓地。山上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仿佛一道天然屏风,北面金堤绵亘,似黄龙静卧,沃野万顷,一抹平川,近看山下房屋鳞次栉比,远看村落星罗棋布,犹如一幅水墨丹青,使人游目寓足,旷然大观……”
某日,偶然的一翻,我从书中读到的关于曹植墓的介绍,它让我有了一睹这位乱世王爷今世容颜的冲动,便和先生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车子进了东阿,沿黄河大堤往曹植墓方向行进,两旁树木挺直,金黄的树叶熠熠生辉,秋日之美景尽收眼底。但是,越往西行,越觉荒凉,除在艾山附近,还残留着人们赏万亩牡丹时留下的些许踪迹,就再也没有找到旅游胜地的一丝影子!行至某地,竟连路也没有了,甚是无奈。只能跟随导航,沿小路摸索前进。
终于,来到曹植墓前。兴奋的下车,却是寂寞的铁将军把门,门上一层厚厚的尘土,似许久没有开启了。金黄的叶子散落一地,墙头上杂草丛生。从门缝隙努力的看进去,静的有点瘆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景区占地面积约1200余亩,规划为六个区,即墓前神道区、山上区、子建祠区、纪念馆区、荷塘区、生活区……并且有重云洞、绿葫居、四眺亭、夕照轩、倒影阁、羊茂台、仙人脚印等八大景观……”

想到书中所写,我不想让自己今日之行留下遗憾,就沿曹植墓东面小路慢慢南行。目光越过低矮的围墙,映入眼底的是萧条与没落。在这深秋,它已经看不见一点绿色,给人孤独忧伤的感觉。乌鸦的叫声时断时续,在山中一遍一遍回响。风吹过,枯黄的蒿草被刮得哗哗响,树木也垂头丧气的摇摆着,几座孤坟掩映在毫无生机的树林中。秋日下的这座陵园,仿佛沉寂了千年之久。我想,它或许在怀念,怀念那位才高八斗、七步成章、辞采华茂、骨气奇高的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当年的风姿;又或许,它在忘记,忘记那个战乱年代留给这位政治家的伤痛与残忍。来年,春暖花开时,满山的蒿草应该会蓬勃开来。蓬勃得忘记了千年沉寂的悲哀,蓬勃得洗刷了郁郁暮色的阴霾,蓬勃的想要向天地间挥洒生命的精彩……
曹植身上背负了太多太沉的东西,他的才华在为他赢得赞誉与赏识的同时也把他挟裹进了权力斗争的中心。如果他只是碌碌无为平庸无奇的曹氏子弟中的一个,他也许能顶着一个某某侯的名号在一块不算大的封地里安宁平淡地度过余生;如果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异姓才子,也许还能在曹氏政府里大放光彩,为他心心念念的大魏贡献力量……

但偏偏他的才华光风霁月,连瞎子都会目眩;偏偏他是曹家为数不多适龄继承人中一员。就算他自己没有这种心思,也会有人主动凑过来鼓励他、煽动他,推他到风口浪尖。
在经历了数年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后,曾经少年的飞扬恣肆的锐气,再也看不到了。那个纵情饮宴雍容衽席的少年,那个洒笔酣歌和墨谈笑的少年,终于和建安二十五年,一同死掉了。鱼山让他再一次蜕变,是他梦寐以求的归宿。他应该累了,眼前的荒芜落魄,或许就是他期许的默默无闻与平静。人们索性随了他的愿,有了不来打扰他的借口。
离去时,虽不舍,却无遗憾!我似读懂了曹植——失败的政治家,成功的文学家;读懂了那个战乱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读懂了世事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