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态农业
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李宝智
艰难的生态农业之路,这是一个沉重话题,因为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技术如何发达,作为人类,还是要吃饭睡觉,生态农业这几年被提上了热议,因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健康美味的食品,民众会更加地关心。作为农民的我,而且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生与农相伴,但一提这个话题,还是感觉无比沉重。我没有任何农学背景,只有农业生产的经验和长期学习积累的知识,关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探讨,我完全是外行。因此,只能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从一般社会环境的角度谈谈浅见。
当下社会中,其实有很多的一些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都在做生态农业实践。很多的科研人员,历尽艰辛。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证明了搞生态农业没有多少技术难度。只要有机农资的支掺,测士配肥,合理施肥,还原植物生长真理,生态农业就不难而做,生态农业其实就是三十年前中国一直沿用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的科研是为了找回原来的路,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环保和增产的技术。找到过去的路,不用农药化肥不搞大棚倒容易,可要找回三十年前的社会环境却几乎不可能。因此,我认为搞生态农业,不是难在农业之内,而是难在农业之外。
首先是农村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老人妇女孩子留守,农村社会问题突出。很多的科研人员虽然把农场建在自己出生的村庄里,但是仍遭遇了种种刁难。农民谁都不相信。你建农场,他们观望,并不欢迎,把最差的地租给你,价钱还不便宜。地痞流氓使坏,天天找麻烦!无非让你破财消灾。至于基层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搞农业,没什么税收,虽然在官场上大力表扬你,但人家不会真心支持你。
其次,市场社会,利益当头,搞生态农业就是挡别人的财路,化学农业积重难返。农药厂化肥厂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产值,相关利益者肯定不会允许生态农业的存在。大家都减少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很多工厂就要关门,很多人就要失业,政府也不会高兴。生态农业不是不好搞,而是整个社会不愿意搞。农民使用农药化肥习惯了,再也不想自己堆肥自己锄草了,人也懒了,尤其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十元钱就解决一亩的杂草问题,谁还愿意用笨办法人工除草,农民是根本不会管什么环境污染和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不孕不育问题的。再说农村里的妇女老人离开农药化肥也无力劳动。难道让青壮年农民工回乡种地?不可能。生态农业的种种艰辛,其实都已经被很多报道里面报道过。谁都知道,要解决中国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问题,只有发展生态农业一条路可走。但是我们的农业已经被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绑架,更受到比如转基因技术等生物农业的威胁。恢复生态农业,不是技术难题。生态农业的艰难,难在即使恢复了三十年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恢复不了三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传统农业被带上了现代化的高速列车,被裹挟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越走越远。我们作为自然界的生物属性没有本质变化,那么我们的食物,其自然属性也不能变化,否则就会带来人类自身生存的灾难。农药化肥激素只是危害人类生存的开端,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身的物种属性,这也许才是抛弃传统农业最可怕的后果。但愿全社会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与健康环境的重建中来,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健康地繁衍下去。
想想前景,鲜花铺地,时令水果四季飘香,散养猪牛羊成群结双,土鸡土蛋随时品尝,观光旅游人气见涨……好一派生态、绿色、环保、繁荣景象。尽管前路漫漫,尽管新农人还存在上述种种难题,但我坚信这群有知识、有信仰、有热情、有担当的新农人一定能创出一片天地。其实,我看重新农人,并不是在于他们能为自身创造多大的产值,最重要的是他们使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理念和技术从事农业,他们是生态农业实实在在的行动者。
我认为,新农人作为生态农业的实践者,代表着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他们正在做的也就是国家和全社会都希望做的事,只不过他们先行了一步。所以,政府和社会都应该理解、关心、信任和支持新农人。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创造条件,率先让新农人获得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新农人的"四者"——农业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双重正外部性提供者——特征更加明显,理应获得劳动报酬、投资报偿、经营回报和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补偿。
社会合力,为生态农业“强身健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民生发展、国家富强的根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原因。但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任何事业的发展,单靠个人力量是不足以成事的,生态农业发展亦是如此。单靠农民个人单打独斗,势微力薄,难以形成规模,唯有多方合力,调动企业、公益组织等多种主体积极性,形成合力,方能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作用,将生态农业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化运营模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更弥足珍贵”。农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问题艰巨而复杂,既不能盲目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又需坚持“小步走、快步走、不停走”的毅力,既要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又要运用科技新兴力量,形成社会共识,最终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走好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成就乡村万紫千红的美好之局。
2020年6月20日李宝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