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洞的老规矩
文/张亚挺
老规矩也叫老理儿或老礼儿。老礼儿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从记事起就有好多从老辈传下来的老规矩、老礼儿一直在生活中遵循和延续着。比如在路上见长辈要先开口称呼、问候;去别人家里借农具什么的一定要按照辈分叫,并用谦卑的语气开口,如果人家要用,切不可强拿;在路上问路一定要称呼。在家或别人家脚不能踏在灶台上。给客人或长辈端水端碗一定要用双手。端饭筷子不能直插在饭上,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老礼儿很多很多,并且分门别类都很详细。我希望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整理成册,在学校及家长学校推广。因为现在有些家庭已经渐渐淡忘了。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不礼则不宁。”生活中的老规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有些老规矩的制定匠心独具恰到好处。譬如生孩子这件事,坐月子期间大人孩子都怕风怕声音大惊吓,就在大门上系条红布条,当人们开门时看见红布条就明白主人家刚生了小孩,能不进门就不进了,也不会大声说话,以免惊醒梦中的宝宝。老祖宗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更周到,生小孩的在哪个屋呢?为了让你站在院子里就看明白,就在生小孩的房间窗户外面的窗台上放一块黑煤块,让你一目了然。
生宝宝老规矩中更人性化的一条是,看孩子要在单日子,即三五七九天或半个月,十二天是娘家送东西的日子。我认为这是在为大家着想。好多老礼儿的制定都从遵守者自己的角度出发,说这样做对你有好处,你就遵守了。难道这不是最朴素的思想吗?我们相信这些老规矩一定能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前面的几句话大家都常常说,但后面的“不逾矩”——不越出规矩。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孔老夫子在告诉大家不管在什么年龄阶段都不越出规矩。被称为“华人老家”及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洪洞,一千多年的发展,流传下来好多好多老规矩。这些老规矩不仅蕴含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思想,而且有道家辩证法思想的体现,更有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教。
譬如借挑水用扁担和水桶这件事,老人们留下来的规矩是:不能挑着空桶送回去。现在人们可能不理解,在过去穷苦的日子里,能买起水桶的没有几家,甚至是几家凑钱合伙买一担水桶,大家轮流使用。这就存在要挑水时到别人家拿水桶的事情了。——小朋友可能要说怎么还要挑水喝,要一桶纯净水不就行了吗?——空桶可以挑着出来却不能空挑着送回去,这个规矩的制定其本身就包含互帮互助的含义。特别是给年龄大点的邻居挑着一担水送回去,不是在帮助老人吗?诸如此类的还有借送篓窝,人们送的时候都是一手拿两只篓窝,一手拿扁担,而且篓窝里要放点地里的萝卜白菜什么的,不能空着。
洪洞的老规矩,最多莫过于谁家去世人办丧事了。其他的我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谈谈系小红布条这件事。规矩是,人们在灵前上香磕头要系一小红布条离开。老人们说,开始其实是让你出去宣传这家有事,需要大家来帮忙。但有些人觉得麻烦就不想系,先生就说:“不系红布条不利便!”这下大家就都赶紧系上了。你出去别人一看见红布条,就会问谁家有事?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就都去帮忙了。
洪洞的老规矩,还有肩扛着铁锨、锄头不能进门。其实是怕碰到小孩子。亲戚家不能送刀子、剪子,怕剪断关系。亲戚家不能抱刚生下来的小狗狗,怕互相之间吵吵闹闹等等。
洪洞的老规矩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革新演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化,他们在洪洞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征途中功不可灭。
不由人就想编几句来歌颂洪洞的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
老规矩永远怀念。
国家现有民法典,
规矩还在洪洞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