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鹮珍菌的追梦人
---洋县溢水镇西山村椴木香菇基地见闻

走进洋县溢水镇西山村汉鹮珍菌生态家庭农场,绿树环抱之中,一片占地四十多亩的遮阳网下,一根根断节后点种成型的菌棒整体的码放成排。
农场主张望奎,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别看他年龄不大,可人家从2006年开始就从事椴木香菇木耳生产,在溢水镇可是个响当当的产业脱贫、带贫致富能手。
产业园里,来自西山村及周边的10多名村民拉运砖块、支砖,架棒、翻棒,一派忙碌的景象。西山村70多岁的白庙荣老汉见有人给他拍照高兴地说:“我今年74了,一有空就到基地来干活,每天工资100多元,划算得很。”
在另一旁的棒摞前,残疾人白建华用仅有的一只胳膊麻利地接过另一位村民递过来的菌棒熟练地码放。张望奎介绍说:“别看喔人身患残疾,为人诚实,干活勤快,肯下力。”
见张望奎说他,他接过小张的话题自我介绍说:“我叫白建华是西山村五组的,全家两口人,我和我母亲。家里养了三头牛,做了点儿庄稼,平时一闲就在园里来干活,工资又不拖欠。”

在基地中间,一位身体瘦弱的中年妇女手脚麻利地搬砖块,抬棒子码摞,似乎一点儿也不吃力。问她是本村人吗,她回答说:“我叫余彦兰,是隔壁大庄坡六组人,最近农活做上岸了在家里没事干,就来这里干一段时间。挣几个零花钱。”

张望奎说:“我从2006年开始种植椴木香菇和木耳,到现在我下边有两个种植基地,一个是溢水镇后坝河村的产业基地,一个是现在西山村这个椴木产业园。现在带动贫困户100多户。从2006年到现在累计发放务工工资200多万元。每季末人工工资都是按时发放,因为这个产业用工季节性较强。正常情况下,每个基地每天用工都在15人左右。”
春冬时节,在张望奎的椴木香菇基地,一朵呆鲜嫩的香菇爬满了棒子。张望奎则一方面召集劳力进园采摘,一方面安排专人进行烘烤,库房内一袋袋烘烤成品的香菇,凳子还没暖热就被慕名而来的客商们过秤装车急着运走。谈到今年香菇干货销售现状时张望奎说:“往年产品销售方面我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与咱洋县境内的香菇营销大户王红涛联系,邀请他带上江浙、福建一带的客户来基地购买,一方面抓住市场商机,通过电商平台批发零售。今年受疫情影响,我搞批发零售就收入现金15万多元。”
眼下,在后坝河村的山沟里、河道旁和西山村二组和八组的大坳里,大片遮阳网下一架架椴木香菇全部点种结束,陆续码摞摆放,张望奎信心满满地说:“过去我每年收获商品菇1万公斤,到明年,我这两个基地产菇2万公斤只是个保守的数字,按每斤45元的均价计算,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
张望奎头脑零活吃苦肯干,乐于接受新事物,去年他的汉鹮珍菌家庭农场被汉中市农业干部学校定为农技员实训基地后,他的汉鹮珍菌20多种产品也陆续走俏。但是,这位30多岁的小伙子在获得汉中市农业学校中级职称的同时仍不甘心,继续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向着高级农民职称的终极目标冲刺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