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阳剪纸(香包)“抓髻娃娃”
与文物考古、历史典籍相印证
曹焕荣
不论祁秀梅,彭粉女,还是其他民间剪纸(香包)艺术家,她们剪(绣)的“抓髻娃娃”,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偶尔所为的,是妇女们一辈一辈,千百年相互承传的,是出自庆阳这块古老的农耕文化发祥地的一脉相承的必然产物。庆阳出土过很多黄帝族曾生产、使用的仰韶文化,如正宁周家乡出土的5000年前的人面纹葫芦尖底瓶,经专家考证,瓶的正面绘着男性图象,人面纹的眼睛睁开。背面为女性图象,人面的眼睛闭上。闭眼的一线为阴、为月、为牝,睁眼的一点,为阳、为日,为牡。二者同绘于葫芦瓶上,寓意男阳女阴交合,母体葫芦诞生生命。源于黄帝时代的生命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原始艺术与民间艺术主题。宁县董庄遗址出土的水波纹彩陶尖底罐,底部还有4个“火”字形图案的“象形文字”。通体水波纹,象征着先民对水的崇拜与信赖。“火”字型图案,寓意先民文化思维的空前活跃,显示出火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印证了当时社会文化基础。黄帝族起源大约公元前2700至2600年之间,距今4600到4700年之间。而位于西峰区的南佐仰韶文化遗址,经科学研究测试恰在距今约4000至5000年之间,与黄帝族生活的时间十分吻合。这一带“正是古史文献记载的轩辕黄帝氏族文化的发祥地。它的地域分布走向,与地下出土文物和黄帝民族部落由黄土高原向东偏北发展路线的古史传说也是基本一致的”。(靳之林著《抓髻娃娃》,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抓髻娃娃》的原型图案,最早见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彩陶。后见于商代的青玉女佩,它把娃娃的抓髻变为两只鸡。毫无疑问,这个本来是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生命象征的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图样。
专家研究表明,“抓髻娃娃”实际上是一种巫文化,是招魂用的剪纸,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北逃时就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金文的“天”,即“ ”。男阳为 ,女阴为 ,是黄帝族――天族的族徽。郭沫若在研究了《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器铭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周语下:‘我姬姓(氐)出自天鼋,犹出自黄帝”。(见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356图)他认为:“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见《中国史稿》118页)。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节将“抓髻娃娃”定为节会的节徽,节徽中脚踩莲花的娃娃为黄帝之身。头戴人胜(男阳)或头梳双髻,或头顶双鸡。左手执鸡(双鸟),右手执兔(玉兔)。鸡代表太阳,兔代表月亮,意为伏羲和女娲的男女合一,日月合一,阴阳合一,天人合一。庆阳“抓髻娃娃”剪纸(香包)在市场上看好、抢手,不只因为它色彩绚烂,风格多样,绣工精美,引人入胜,更重要的还是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内涵,彰显了黄帝族地域民俗文化的魅力,这正是庆阳香包(剪纸)发展壮大,经久不衰的文化生命力所在。
曹焕荣简介
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老区报》《中国水报》《中国作家》《诗刊》《青春诗歌》《地火》《芒种》《飞天》《散文选刊》《剪纸报》等发稿。出版《黄土魂》等十四本诗文集,诗文入选全国省级三十多种选本,数十次受奖。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