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柳】
文/张万明
烟雨迷蒙的南国里多奇花异草与名贵之树,冰封寒冷的北疆也多是高耸入云四季常青的松柏之类,而多盐碱之地的一望无际的鲁西北平原上,绝无多少名贵之树,假如有的话也是近几年城市里从别地移载来的景观树,好像水土不服半死不活的点缀着城市里的一角,而我们这片黄土地最多的最常见的是柳树,这些树们啊!
点缀了一望无际的黄土地,装扮了一个个村庄,一代一代,从过去走到将来……
不信!你去看看,这广袤的大地上,柳树是最寻常的。
哪村哪家的房前屋后没有几株柳树呢?“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柳树是最易成活的,不论是盐碱地,还是肥沃的土地,春天来临的时候,随便折下一个枝条插在地下,不久就会冒出嫩芽来。
然后,她顶住盐碱,把根拼命往地下伸展,汲取大地母亲的养分,把自己长成一株株亭亭玉立的大树。记得我村树龄最长也是全村最粗的一棵柳树是大爷爷家靠近南屋的一棵树,我记事的时候她已经是三四个人才能合搂抱过来,树冠遮天蔽地,伸展出有半亩地。
那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常在那里玩耍,大人们常在那里拉呱。听村里的老爷爷讲,那是老老的爷爷,小时候闲玩的时候,随便把柳条插在了那里,哪知这树已长就是上百年。后来大爷爷家盖屋用木材砍伐了这棵树,也就砍倒了一段回忆的历史,可是村里的人一讲起这棵树,都还津津有味。

柳树更是春的使者。当大地还在朦胧沉睡的时候,柳树却悄悄地睁开眼睛,把春天带到了人间,唐朝诗人贺知章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当柳絮漫天飞舞的时候,恰似漫天的白雪,古人常常把白雪比喻为柳絮,觉得有了一种别有的意境。而现在人们又常常把柳絮比喻为白雪。记得初中有篇课文说的就是下雪的一天,谢安拷问自己的侄子谢朗,飘飞的大雪像什么?谢朗言曰“空中撒盐差可拟”而谢安的侄女却道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安侄女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由此看来,柳絮和雪花可谓是异迹而同趣啊!
总觉得柳树最适宜生长的地方是湾边。夏季到来,柳树早已风华正茂,细长的枝条倒垂在水面上,细长的柳叶恰似少女美丽的眼眸,微风吹来,枝条来回拂动,真像大姑娘长长的秀辫。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多少年来最美好的意境吧!成就了多少美好姻缘。可贫穷的岁月里,我们那个地方,“人约黄昏后”里有时不是美丽的爱情神话,却常常演绎出一场场逃离,而成为凄美的故事,还有的是女主人公留下的后悔。儿童们可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每至夏季,三伏天来临,我们从柳树上折下长长的枝条,每人编一个柳条帽,戴在头上,学者《渡江侦察记》里解放军侦察的样子,玩八路军抓特务的游戏,那叫一个快乐!还有!
那时谁家的孩子不是水上的高手呢?小伙伴们整日里泡在河湾里,光着屁股从岸边的歪脖柳树上跳下,真有十米跳板的惊险,扑腾腾的水花常常溅湿岸边洗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妇的身上,引来她们声声的惊叫与嬉笑甚至是嗔骂。

柳树是知了最乐意住家的树。每到傍晚,我们抱来干柴点燃,当熊熊的火光燃起的时候,我们几个人用力晃动柳树,那些鸣蝉叫嚣着扑向火堆, 才知道什么是“飞蛾扑火”了,我们又能美食一顿现时烧烤的美味了。
印象里柳树是很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好树,多少年来更是成了离别的寄托。记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句诗很好的写出了这种感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汉代以来,古人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写到: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我的鲁西北的父老乡亲们可没有这么多的多愁善感,也没这么多的离别留恋,更不知道她有多美。大家只知道烈日里劳作后在她的树荫下乘凉,雨天她的树冠下避雨。还有就是把她用在最适合用的地方,多年的柳树刨开就是最好的面板菜板材料,做门窗家具,她的柳枝是柳编的最好用材,人们用她编制各种工艺品出口换外汇,夏季家家户户折柳条滤柳条晾柳条,然后聚在一起编制柳制品,再有县上的外贸公司统一收购,卖到外国去,农人们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收入,给孩子交学费,买种子化肥等必须的物件了。
贫穷的岁月里,每到冬季,家家缺少柴火过冬,我们就三五成群的去“投干棒”,就是手里拿一个结实棍子,找到那些柳树上干枯了的树枝,用力地投去,投下来的枯枝就可以当烧柴了。那些贫穷的岁月终于离我们而去了,可是柳树却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
近几年,鲁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林木经济,各村各户的边边角角都种植了树,这种最易成活的树更是遍地开花,柳树又一次焕发了生命力,现在到各处去看看,那路两旁一排排的哨兵,河湾边那低垂的枝条,阡陌上那随风飞舞的柳絮,都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看着这些或挺拔秀丽或婀娜多姿的柳树,我常常想,她们多么像鲁西北平原上的农人啊!勤劳、善良、坚韧、刚毅不屈不挠,用一种生命力努力的耕耘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一代代一代代走向辉煌。
夜里又做起了多日里做的那个梦,梦里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一棵迎风飞舞的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