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亚平 邵阳
文字的舞台 5月9日
(纪实性长篇小说连载13、14)

【 13 】
陈书记看到黄平,瞪着眼说:“你怎么能上人家的车?还有没有一点组织纪律?”
黄平支吾着:“我,我到工地去拿东西。”
陈书记放缓了口气:“黄平啊,你是个有知识的人。你跟其他的知青不同,你工作很努力,领导很看得起你,你要珍惜自己的前途啊。”
黄平毕恭毕敬地点头:“是、是,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工作,”
“不是听我的话,我算个逑。是营部的领导,还有县指挥部的领导,看中了你这次在行军中的表现,要提拔你。这样吧,你先到营部当个文书,今天就上任。”他点着黄平的鼻子:“不脱产哦,没事照样出工。住也住在连里。”
黄平真的感动了,居然有人看得起自己这个知青。他一直认为知青就是普通农民。陈书记这个人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对人还是挺真诚的。
是营部领导,还有更上级的领导?这是要走什么运了,黄平懵了,自己也没做什么呀?他嗫嚅着说:“那我该,该做什么?”
“做什么?先在营部搞一期宣传栏。内容是——”陈书记挠了挠头:“嗯,你先搞——最高指示,各连的决心,还有,好人好事。反正,内容多的是。你马上搞,上级要来检查了。”

“可是,没有纸、笔、墨,还有颜料什么的,我怎么——”
“哎呀,没有不会去买?这里没有,就去新店镇,新店没有,就去县城!”
“那,”话到嘴边又噎住了,这到新店有几十里路哪。这倒没什么,“可是——”黄平为难地说:“我,我没钱哪。”
陈书记火了:“说你笨吧,你还不服气。你就不会去借?当然啰,这样吧”他掏遍了口袋,搜出几块钱:“你先去买。记住了,开张发票。哎,吃了饭再去。”
黄平接过那把钱,小心地展开一张被水浸过的皱巴巴的两分钱:“这张钱——”
“这也是钱,不是我老陈画的!”陈书记骤然提高的声音吓得黄平落荒而逃。
【 14 】
吃饭的时候,果然又是吃海带。
炊事班也着实为难,顿顿海带,一点别的花样都没有。别说是海带,就是山珍海味也吃腻了。不光是腻,简直就是要吐了。
虽然把烹调的手段都用尽了,什么“炒、熘、炖、凉拌”等等。就差没用油炸了。当然,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油来让你炸。当时炒一个一百多号人的大锅菜仅能放二两左右的菜油。不管怎样,反正还是改变不了海带最原始的味道。
好在都是农村来的汉子,能吃饱已属不错。加之干了半天重活,已饿得头昏眼花,所以还是吃得很香。这已经算很不错了。
他们刚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菜吃。
开始时是吃干罗卜丝,连续吃了十几天。还没等一片牢骚话落音,罗卜丝也吃光了。每顿就饭的菜变成了腌菜汤。
后来,漂在汤里的腌菜越来越少,几乎成了盐水汤。把大家吃得,一个个眼睛发绿,浑身发软,走起路来东倒西歪。
可就这样,大家也没有过耽误一天工。还要争着抢着,主动到工地去加夜班。
没有办法呀,这几个让五千民兵住下的小山村,加起来还不到三百口人。而且当地村民没有种菜的习惯,他们自己家里都没有菜吃,经常饭桌上就是一小碗烟熏火燎的干冬笋片子,切的细细的,拌上一点剁碎的辣椒,全家人就能吃一顿饭。
于是,很多民兵连队就自己想办法。好在都是农家汉子,就上山挖野菜,挖冬笋,到小河里去捉鱼、下田摸泥鳅。
后来,指挥部担心影响军民关系,不准下河捉鱼,更严禁到田里去摸泥鳅。这样,大家只好又把目光转向野菜。
可五千精壮汉子,每天的食物消耗量是惊人的。就像一大群饥肠辘辘的蝗虫飞过贫瘠的庄稼地,一转眼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没几天,山上、田间的野菜也不见了踪影。
刚上路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运输工具都在抢运修路的器材和物资。人们的观念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一,修路的物资第二,然后再考虑生活问题。
直到生活问题确实已经成了决定千军万马生存问题的时候,分指挥部才决心下大气力来改善铁建民兵们的艰难的生活条件。
这天,毛狗他们连队的中午饭开得比较早,而且菜碗里出现了罕见的豆腐!
刚收起碗,外面响起一片急促的哨声,手执红绿旗的安全员们扯着嗓子大喊:“放炮了,全体撤到安全地带!放炮了——”
由于每天这个时候放炮,人们已经有些不以为然。有的人还在喝水、抽烟。连长、指导员严厉地吆喝:“快走、快走,是大炮!”
大炮指的是装药量在十公斤以上的土方炮。有的一个炮眼就装了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
这还不算,听从金润段转战过来的老民兵说,他们见过的大炮大得吓人。是往山体中间打坑道,打几十米,然后装上几吨炸药。有的是打多条坑道汇合,然后装上十几吨炸药。
放炮时,包括老百姓在内的所有人都要撤到几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带。放这种炮一般没有飞石,只听一声闷响,地皮一颤,一个山头就不见了。
而放这种不大的炮时,经常是碎石、土疙瘩如同雨点般砸下。遭殃的是老百姓的房子,每天被砸坏的瓦不计其数。
于是每个当地村民家中的铁建民兵都有专人定期给老百姓的房子捡瓦。久而久之,这个专门捡瓦的民兵就成了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和连队的施工技术人员以及木、石、铁等诸匠享受同等的待遇。

(本文采用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