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铭记,人们也在掀起尘封的岁月,效罗爷爷继续讲着,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同样这样写到:“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正准备横下一条心来争夺通道。……中国人现在可不是躲在城墙的后面或由工事掩护着来进行战斗,他们现在已挺身而出。在那里,皇帝的鞑靼禁卫军,帝国军队的精华正聚集在首都的大门口。在桥的正中央,冒着枪林弹雨,他们的一位官长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指挥战斗,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现在,运河的两边和桥上已堆满了被可怕的杀伤弄得残缺不全的尸体。桥头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象是总司令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在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敌人已告全面撤退,而且战场上,全军精锐亲自所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格林沁王爷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孟托班将军情不自禁地说,在我看来,这个人确有过人之勇。有几个士兵冲向前去,想把他活捉。而在这时候,好像为了使我们有时间能把这英勇身影留在脑海里而有半小时没去碰他的炮弹,却正打中了他,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
爷爷流着泪,效罗不停的给爷爷擦着眼睛。“同治四年,僧王在五十五岁时,死于剿灭捻军的战斗中。军人战死疆场,是他的愿望。但朝廷对他不公哪!当时国之上下莫不震惊,痛感失去‘捍国柱石’而深深惋惜。一八六五年七月,朝廷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把他安葬在科尔沁,他那世袭的旗陵里。”
爷爷这时唱起了一首蒙古歌, 叫《科尔沁之魂》,那歌时而雄壮,时而哀婉,听得让大家都落泪不止。
大兴安岭的森林多么茂密,
青青小草遍布着绿色大地;
天空飞来了蓝色的吉祥鸟,
送来了哈达般洁白的云絮,
草根里孕育了忠诚和勇气,
白云啊呵护着河流和大地,
成吉思汗子孙遍布草原啊,
僧格林沁从科尔沁走出去;
啊,哈,和,依,
僧格龄沁从这里走出去。
草原的骏马奔驰千万里啊,
把那勇敢洒满了中华大地,
忠诚是那肩膀顶天立地啊,
英雄把生命献给最爱的你。
走遍了崇山峻岭高山平地,
科尔沁家乡的草原最美丽,
草原的孩子永远恋着家乡,
我的心和这里连在了一起。
啊,哈,和,依,
僧格龄沁又回到了这里。
爷爷哼完这首歌,看着屋子里的家人,叹了口气: “事去人非,愿僧王爷天上安好。”
收复新疆
爷爷讲完僧格林沁王爷的事,伤心了好半天,家里人静静的看着爷爷。 这时青岩寺里的大和尚为老法师的家人们送来了一壶沏好的茶。爷爷让大和尚留下来:“我要和家人们说说新疆的事情,你也留下来听听吧。”接过效罗递过来的茶杯,爷爷喝了一口茶,笑了笑:“出家之人,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七情六欲视之无物,由此可见,老身还是修行不够啊。”他清了清嗓子接着又讲了下去。
“一八六七年,朝廷派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甘陕军务。几年下来,强攻与招抚并用,才平定了甘陕内乱。我在他的率领下作战,开始了解了人们所说的‘旷世奇才’是个什么意思。”一提起左宗棠,爷爷就连着说:“是我一生最佩服的文人将帅, 要知道,正是这位善于钻研兵法,熟悉三韬六略,自育将帅之法,时时着眼于实用而不是醋酸八股的文人,担当起了匡复社稷的重任。”
效罗听着爷爷的讲述,脑海里就出现了两个爷爷在一起的画面。
王新满跟着黎提督也好几年了,虽然是五品武官,可他觉得特别好:“做偏将好,在提督身边,学着做将军吗。”提督对王新满很好,学着东北人叫兄弟,还让新满叫他大哥。那王偏将说什么也不干:“军中那能乱了规矩,都叫大哥,那到底谁大呀?”这王新满把他为何从军和家中历史毫无隐瞒地对提督讲了:“我就是受不了那地痞无赖和官府纠缠,咱也当他个大官,那他们就谁也不敢欺负咱了。”对家里他也是满挂念的:“家中还有夫人,带着孩子一双,女儿大,已出阁,男孩业已婚娶。”黎提督听他这么一说,就悄悄以甘肃提督府致函奉天将军府,言及:“因其战功卓著,要求对北镇王屯五品将官王新满家予以官府涵顾”。后来奉天将军府真的要求新民府责成北镇县定期上府看望,这事就在当地传开了,打那以后,这王屯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王新满在大沽口救了黎厚泽一次,来这西北,那大大小小保护提督的事就属不清了。最危险就是一次在陕西大山里黎提督帅领一小部分部队中了捻军的埋伏,他们奋力突围,正到一个山隘,忽然两边树上兜下一张大网,只见那王偏将从马上奋力跳起来,滚将进去,并顺势使劲打滚,使得那网子卷起来,官军骑兵俯身而过,马队冲出重围。黎提督转身用弓箭消灭了树上的敌兵,射断了网绳救出了王偏将。眼见那后面的敌军马上将致,危险真是千钧一发。王偏将一直感谢提督的救命之恩,黎提督诚心诚意地说:“还是你救了大家,哪里是我救了你!”可王偏将就认死理:“什么也别说,就是你救了我和大家。”时间长了,黎厚泽也离不开这个王新满了,虽然官阶相差甚多,但两人就象亲兄弟一样,常常畅谈天下到凌晨,赋诗说史,多得其乐。
一八六七年,黎厚泽被朝廷委任为武威提督,正二品。统辖武威,嘉峪关及西宁驻军。几年来,一直在左大人手下摸爬滚打,爷爷说:“那几年,西北大乱,随着左大人,这南征北战的没闲着啊。”
这国家要是乱起来,那就是乱上添乱。同治四年即一八六五年,就在大清朝内外交困的时候,得到英国俄国支持的外寇阿古柏跑到新疆来,自己称起大王了。这个坏蛋与沙俄及英国狼狈为奸,对各族人民实行暴政统治。当年朝廷忙于弹压内地之乱,无暇西顾。一八四零年之前,沙皇俄国就已侵占了我西北部的斋桑湖地区,趁鸦片战争我中华帝国处于劣势的境况,沙俄又出兵占领了中国的巴尔喀什湖东南的塔拉塔勒河、伊犁河等七河地区。沙皇军官宣称,对中国要用大炮来发言。迫使清朝签订了《伊犁、塔尔巴哈台章程》, 沙俄在鲸吞了我国的古尔班玛图(今阿拉木图)等地之后,进一步强占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深入了中国境内一千五百里,割去我国这片领土上的许多地方,把一个黑龙江省大的面积强占走了。一八七一年,俄国又乘机出兵占领时为新疆军政中心的伊犁地区,声言是为中国看守国土,待你“回乱平定,中国威令能达伊犁之后即行撤军”。
一说起这段历史,爷爷就不能平静,好像他还在那浩瀚的戈壁上指挥着千军万马一样,那手臂,常常像握着战刀一样左右挥舞。
爷爷说:“这时候,左宗棠大人开始了他收复新疆的行动。要说左大人收复新疆,我就得先给你们说说左宗棠这个人。”他看了看全家的人,看到大家都认真的听着,然后才又说下去: “ 凡成事者,皆为博学巧用之人。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天生颖悟,少小大志,五岁随父,长沙读书。道光七年,长沙府试,中第二名。他博学多才,儒家经典信手拈来。但不拘泥于八股文腐死读书,而对那些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这些实用的学问,他是泽厚高舍。到了后期,皇上太后也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一八三零年,左宗棠进长沙《城南书院》,次年又入长沙《湘水校经堂》,刻苦优异,当年考试,七次名列第一。一八三二年,在长沙的乡试中第,但此后的六年和三次赴京会试,却不知何故,想他可能是笔锋过于犀利,伤及监考之官所以多次均不及第。这就影响了他以官场正途去实现志向。 常有惊人豪语,平时又以左姓孔明自比,众人皆谓之狂妄。独其友胡林翼极力称赞,说他横览九州才智超群,今后必成大器。果不出所言。 他的才干,得到了多人赏识和推崇。十八岁的左宗棠开始受到湖南官僚们的重视,林则徐对左宗棠更是十分器重,两人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和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非左宗棠莫属,还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全部交付左宗棠以备后用。 林则徐每每谈起左宗棠,称赞他是‘绝世奇才’。临终前书写遗疏,推荐左宗棠。”
效罗想:“ 爷爷总说,忠诚和勇敢是一个成功的人最好的品质。这左宗棠也是一样的。你看他心里记着林则徐对他的重托,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
“这不,还在督管陕甘军务之时,他就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新疆的动态,他兵歇之时,和众将闲谈,大家说早该出兵西征了,但朝廷上还在争论不休。左大人却说,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索性干去而已。人家把担子自己就接过来,先做上了。”
效罗还特别佩服左大人的谋略,爷爷讲的时候他可是一点都没漏下,记了个牢牢的,他想:“我要是将来遇到这样的大仗,就要学他这几招啊。”
同治十一年,也就是一八七二年七月,左宗棠率师进驻兰州。为了进军西征,这个左公提前几年就开始准备了。他深思熟虑地定好了“缓进速决”的谋略和“先北后南”“分进密藏”的战术。交给武威提督黎厚泽的任务就是:“潜入新疆,掌握信息,开拓军路。”
左宗棠对属下亲将讲解他的所谓两步战略:“一,缓进就是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来筹措军饷,积草屯粮,调集军队,开拓军路,操练将士,掌握信息。做好准备出战的一切条件。” “ 二,所谓速决,考虑国库空虚,军饷难筹,为了减少军费开支减轻负担,大军一旦出发,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时间获取全胜尽早收兵。 ”
为了这个目的,左宗棠大胆开始了他的先行操作。
一,整顿军队,整肃军纪,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了适应出关西征的需要,作战主力湘军也大力整编,满额留强。不愿西征者,给资遣籍,不加勉强。
二,向朝廷申报军费一千万两白银。在申报军费预算之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左大人做了细致和精微地计算,从每人,每匹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又以每百斤粮运一百里为一单位,估算出了全程的运费和消耗。甚至还考虑到用毛驴,骆驼驮运,还是车辆运,何种方法更为节省也做了比较。经周密计划,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为了留有余地,上报一千万两白银。
三,在兰州建立机器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
四,为自己做了一具棺材,以示决心。左宗棠知道自己年老多病,“动必须杖,生出玉门,谓无逾老臣也。谓戎机肆应,或无疏谈。”为了使“金瓯罔缺”,就必须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至于马革桐棺,寂寞身后,则固非所论耳”。即使“老死西域”,也在所不惜,“非与决战不可”。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