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题精准,直指作品灵魂(评论)
文/刘艳芹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会从诗文的表象走进内里去探索和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而这种递延让原文有了张力,进而获得更大的感染力。我想,张世鑫老师不是文字的化妆师,他从来不对文字粉饰,甚至浓妆艳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像一个手持手术刀的医生,对文字进行肢解、化整为零,一条一缕地挂在读者面前,是好是坏,任读者去评判。张世鑫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深刻的人。他的评论精准到位、言简意赅、语言洗练,既不拖泥带水,又不哗众取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题精准、一字千金。两篇评论文章中,一篇是评千野老师的现代诗歌——组诗《尘世之外》,另一篇是评魏波老师的几首古诗词。“他善于借助‘在场’来呼唤那些心灵深处的东西。他对人生的所有经历都进行深思熟虑,把直觉与思辨的思维沉淀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情景中”,这是《置思辨于场景之中》里的一段话,千野老师的组诗《尘世之外》确实像作者所说,将思辨的意象置于他所经历的事物或场景中,文题一语道破,一针见血地表述,浓缩了文章的精华,精彩至极。在另一篇《登高临深 古雅蕴藉》里,“魏波老师对物象的描述,从来不单纯地吟风弄月,咏花歌草,他总是兼有个人志向的寄托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且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古雅蕴藉”。通读全篇对原文的摘节,不难看出,魏波老师正是以自己雄浑的诗意腾跃洒脱地表达情感和时代的精神境界,正符合作者文题,可谓一字千金。
曲径通幽,直指目标核心所在。两篇评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对文字表象的逐一探索和分析,最终抵达作品的灵魂。评《尘世之外》通过对挖掘千野老师的直觉与思辨在既定场景的再现,体现了作者精神的超然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对魏波老师诗词的深入剖析,展现了魏波老师借物言志、借古颂今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所以说,张世鑫老师对文章的解读,正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并以此为中心,层层剥离,挖掘出更深的内涵。
从原创作品写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上切入,通过精准拿捏,评判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引深和延展原创作品的内涵。发掘原创文字不同寻常的写作手法和创作风格,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比如,在点评魏波老师的《兰草吟》中,因为原诗在用典上引用了唐伯虎和齐白石两位大师的故事,所以作者抓住用典这一手法,盛赞原作品“增加了词句的含蓄、形象与典雅,增强了诗意的内涵与深度”。对千野老师的《尘世之外》作者则抓住创作风格进行点评:“经历和客观存在形成了这组诗的意象维度,其视野之宽和想象空间之大,体现着诗人的精神格局。他的诗的语言和句式,从来不被日常惯性所裹挟,依靠句意和语气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诗意因跳跃而开阖自如,饱满而富有张力”,这段评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千野老师的创作特色,即通过“在场”的场景去描写内心所感。而风格上则称“千野的诗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瑰丽的想象使文本充满清奇之气”。
文学评论,是对原创文字的解读、引深和延展。可以说,一篇好的评论文章,是对原创的再造和重塑。一个造诣颇深的评论家,像极了一个景区的导游师,再好的风景,立在你眼前,也只是单纯的表象的美,而它厚重的历史钩沉,只有在导游师的讲解和分享后,游客才能融入其中,更好地解读这片风景的真实美丽所在。我想说,张世鑫老师做到了,他将文字里最美的风景带给了我们,一朵花、一株草、一颗石、一涧水都被他赋予了新的灵性和更深的意义,这也正是文学评论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彭永征
刘艳芹,笔名如烟,河北廊坊人;当代先锋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当代先锋文学总编,“中国当代文学最杰出作家排行榜”第二名获奖者,《当代先锋文学(2019秋冬卷)》头条诗人,《当代先锋文学》2019年度“最佳创作奖”获奖者。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当代先锋文学》《河北文学之声》《诗天子》等全国各地期刊及微信平台。著有诗集《陌上春几行》。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著名先锋作家、诗人) 刘杰(著名诗人,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张小平 李磊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