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青岗坪,青冈树(1)林密,遮天蔽日,秋来满山落橡子。四围不尽山,一河贯东西,曾是抗日根据地。林场遗址不忍睹,往事历历,无限回忆。魏巍五龙壑,一半在云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触手似乎可以及。这里那里,远近高低,无处不美丽,总疑是仙境,身在图画里。最神怡,应是夏日去,鸟鸣不绝耳,树梢蝉声急,百花见人都欢喜,窥走兽出没更刺激,斜风细雨,善解人意,常会不约而至,洒下款款清凉意,入云深处总沾衣。拐弯处或偶遇,陌路刹那成知己,把酒临风,话无边际,跳出三界五行外,忘乎所以,且尽眼前杯中酒,去他妈的名和利。日西下,执手依依惜别离,互道后会有期。愧自己,胸无点墨,词不达意,搜肠刮肚难觅句,纵有千种风情下不得笔。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极致的自私,被千古唾骂;好狗照三门,好人护三村,扶亲携邻,造福一方,就会口碑载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己及人,爱屋及鸟,被奉为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被推崇为万世格言。其实凡此种种高尚的基点都是自私。假如一个人,毫无私心,不爱自己的家人,却去爱别的家人,则会被人非议为非分之想;如果不爱自己单位,却去爱别的单位,那就是吃里扒外;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却去爱别的国家,那一定会被认定是汉奸。为什么我们提倡以人为本,而不提倡以猪为本?就因为我们自己是人。为什么人们赞扬那些助人为乐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会对人们带来好处,所以赞扬公心者归根到底也是出于私心。同样是帮助人,为什么人们痛恨助纣为虐?因为那对人们没有好处。总之,一个人的私利就是私,一群人的私利就是公,只顾一己之私就是卑鄙,兼顾别人的私心就是高尚。
高考落幕,期待放榜,不知有多少人提心吊胆夜不成眠,我认为起码我们霍州人大可不必。如果我市考得不好,就等于把部分招生指标礼让给了别处,间接为别处培养了人才;如果我市考得好,考生们大学毕业以后也是去别处工作,等于是直接为别处培养了人才,反正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风轻云淡随他两便。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想唱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调,我认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私的,家庭教育就是为了家庭的兴旺,地方教育就是为了地方的兴旺,国家教育就是为了国家的兴旺,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现实却是种瓜未必得瓜种豆未必得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有一个理论——下蛋理论,大意就是有的人家精心养了一只母鸡,到能下蛋的时候,却跑到别人家去下蛋了,这何尝不是现在教育的现状?高考就像人才抽水机,谁家子女成才远走高飞,谁家老人可能就会晚境凄凉;哪个县教育搞得好,哪个县人才就会流出的多。一些学校总爱拿培养了多少学生走出了大山来炫耀,却羞于启齿培育了多少学成归来报效家乡的。
一个子女如果没有孝道,上了大学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那培养他又有何用?别给我说“我就是给社会培养人才”的屁话,你养儿难道真的不考虑防老?你真的乐愿培育儿子成才后去孝敬隔壁老王?一个地方的学子如果没有回馈家乡的情怀,学成之后都跑到北上广深或者国外,那地方政府办学又图什么?就是图人才荒吗?过去农村大学生很少,但年轻人很多,现在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年轻人越来越少,家乡怎么发展?北大清华的毕业季,总被美国等列强大批收割,中国栽桃树,外国摘桃子,这是我们办教育的初心吗?
与其红杏出墙把杏落到别人家院子,还不如让杏树长得低一点。我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家国情怀,不热爱家乡的人,就具有了汉奸的基因,犹太人为什么能回到以色列那个不毛之地?我们有多少高才生却在帮助美国围剿华为围堵中国?郑强教授在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上课时懒得讲课,他说,我担心我把你们培养成才,你们将来跑到美国,造一颗导弹啪打过来,把我打死了。警世恒言啊!中国不乏汉奸,何必再给汉奸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飞得那么远?
本人久居山村,孤陋寡闻,初见模特二字,以为是贬义,类似特务之流,后来才知道,模特是外来的音译词,据说模特的身高体重三围四肢五官七情都有十分苛刻的要求,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突一厘则肥,凹一厘则瘦,于是我觉得此等标致女郎凤毛麟角,只应天上有,凡间无处寻,中国几千年出了422位皇帝,才出了4大美女,证明当美女比当皇帝还难。
进城后意外发现,遍地美女,目不暇接,难道泛滥的垃圾食品具有养颜之功效?我要究其原因,经过愚者千虑之后,终于找到了科学依据:一般女儿遗传父亲的外形特点比较多一些,所以说现在的美女多,那是因为她们的父亲多是帅哥,长久以来那些长相丑陋的男子因为找不到对象,所以渐渐就绝种了。看来性比例失调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它对人类品种的改良功不可没。
昨天,一个朋友勾唤我去拍摄霍州模特协会的年终盛典,我特想开眼养眼,看看模特究竟是何等人也,于是欣然趋之。一到会场,那真是美女如云集,香风熏人醉,赏心悦目,不在话下。我胆怯地在边远处瞭望,不敢置身其间,害怕煞了风景。但见人丛中以身着旗袍者居多,五颜六色,婀娜多姿。记得一个历史时期曾经批判过男长衫女旗袍,把其定义为剥削阶级的标配。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的很多人的劳动并非要下地上山,用不着撸起袖子挽起裤子,人家坐着甚至躺着都可以工作,所以现在劳动人民别说穿旗袍,就是穿被子也无可厚非。
表演开始了,我近前细看,才发现款款走过的多是资深美女和花甲大叔,就像《人说山西好风光》里唱的“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走起路来也像十七八。”试想,徐娘半老尚能风韵犹存,那妙龄少女倘若登场亮相,岂不亮瞎了观众的双眼?于是我诗兴大发,一首歪词应景而生:
不过我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将会越来越悠闲,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走出生活的苟且工作的困扰,潇潇洒洒,快意人生。我期望霍州美女不仅如云,还要如潮,如浪,后浪推前浪,前浪浪打浪,全部涌向浪尖上,成为霍州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偏僻的山村龙泉却是春意盎然,演绎着春天的故事,三林果业第七届果农培训班在这里开课了。三林苹果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社员由少到多,现有社员91户;资产由小到大,现拥有冷库三间,农资直销店一所,拥有会议室食堂和各种器械及电教设备,历年来,合作社为社员以及四邻八乡的果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供销服务,享誉遐迩。2014年被评为临汾市示范社,2015被评为山西省示范社,从2013年开始,合作社已经连续举办了六次培训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广大果农的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段红锁取得了“农业技术指导员”资格证,李海平取得了”农艺师“高级资格证。
今年,在霍州市农业农村局的直接指导下,三林苹果合作社精心组织安排了第七届培训班,从11月21日开始到12月2日圆满结束。这次培训原计划培训100人,结果第一天人数就超过150人,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来自霍州的四面八方,远至李曹镇陶唐乡的果农都不畏严寒不辞路远前来学习。培训班本着帮果民所需,解果民所忧的指导思想,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外地请来特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多位专家授课,并且让土生土长的新型职业农民走上了讲台,为果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接地气的课堂内容,实地参观讲解、学企互动交流、教师归纳点评、撰写实训心得,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班也是“田间学校”,上午理论下午实训,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销假制度,将考勤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了教学秩序。在培训中,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分享交流经验,开拓了思路。教师根据当地环境特点,从剪枝、病虫害、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花果管理等方面为种植户详细讲解了果树栽培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了果树根腐病、小叶病等各种病虫害症状、防治方法和农药的选择。29日,合作社组织学员远赴乡宁县昌宁镇东廒村新农合作社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12月2日,局领导及有关人员莅临指导全面总结。
学员们一致认为本次培训受益匪浅,段红锁学员说:“本次培训介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令我耳目一新,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当一个现代化的新果农。“广大学员认识到,我们霍州山区乡镇正好处在北纬36.8度,海拔1000左右的苹果生产最佳地带,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我们应该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打出我们的品牌,让霍州的苹果走出家乡,走向世界。
通过严格的考试,百分之九十八的学员成绩合格,他们将成为农民看得见、学得到的“活技术”和致富 “领头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霍州的苹果产业将会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五龙壑上的同学聚会
文/高国栓
登上五龙壑,能活一百多。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五龙壑非好婆娘。12月15日,秋高气爽,东王村七年制1973届师生由郝国栓组织杨记蓮出资搞了一次别出心裁的师生聚会。我们都是五龙壑脚下出生的山里人,虽然现在散布在各地,但是生死轮回悲欢离合都梦绕在美丽的家乡,五龙壑一直在我们心头矗立着。如果我们未能亲临一下五龙壑的话,那就像是山西人没有吃过醋,北京人没有见过天安门一样丢人败兴。于是,我们这次聚会地点确定在五龙壑。
当然,我们之中有很多人去过n次五龙壑,我去过四次,第一次是1971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是我们高一班在三眼窑栽树,利用午休时间,十几个同学几乎是一口气爬上了制高点测量台。第二次是1981年冬天,我们三个人去沁源鱼儿泉搭礼,回来时抄近路从五龙壑翻山越岭,那里其实根本就没有路,只凭方向感在林海雪原里前行,走错一个岔道就会迷路到其他县域,幸亏老爸是山里通,毫无悬念地领着我们回到家里。第三次是老爸带领我村十几个人上五龙壑挖贝母,那次可是每个人都累得半死,我还记得一个下乡干部也去了,他一天摔倒三跤,就挖了一颗贝母,躺在草地上狠狠地说,谁要是敢来向我寻个贝母(那时采下的贝母很少卖钱,基本都是被众人“寻”走了),我给他劈脖子就是两掴!这次算是第四次,今非昔比,有了新建的栈道,险路变通途,所以当不少人畏难时,我却能幸喜得意。
登上五龙壑
一览三县廓
山高人为峰
荣辱浮云过
小河亲过我的脸,大雁听过我的歌,学生们的歌声笑声喊声,又把我们带回那简朴快乐的岁月。

石膏山七看不厌
文/高国栓
6月21日,东王村七年制1973届师生组织去石膏山游玩,我欣然同往。我至今已去过7次石膏山,第一次是1980年,有刘友苏、郭小福和我,每人在娃节村买了1块钱的鸡蛋(13个),煮熟携带,早饭后从歇马滩中学出发步行,记得那时的石膏山建筑物破败不堪,一片沧桑苍凉的感觉。我们在溶洞石厦下捡到6个鸽子蛋,打火烧熟享用了,还把带的鸡蛋蘸着盐也吃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管饱地吃鸡蛋,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回来的路上,去西许中学讨了一碗水喝,到起晌时,就已经回到歇马滩,真不敢想象当年的疾步如飞。
近几年,几乎每年都去一次,一则是因为距离近,乘车半个小时就到;二则我不是喜新厌旧图看新鲜,本人念旧,喜欢旧地重游,这样能见物思人,在旅途中让往事过电影。既然好书不厌百回读,饺子不厌百回吃,那我七去石膏山自然在情理之中。
石膏山没有城市的喧嚣,空气是自由的,白云是悠闲的,也符合我在世出世的潜意识,所以有至此忽如归的感觉。下面是2017年春我和好友游石膏山后写的一首诗:
相约一游石膏山
说走就走不彷徨
轻车熟路悠然行
走走停停赏春光
杏花雨落不沾衣
杨柳风吹未觉寒
一路欢歌一路笑
不觉已到峪口旁
昔日清净修行地
车水马龙人熙攘
青山绿水映红花
楼台亭阁展新颜
青灯黄卷何处觅
红男绿女嘻禅房
晨钟暮鼓笑红尘
阿弥陀佛结善缘
往事打住,且看今日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