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慰英魂
文‖何凤山
题记:
狼牙壮士马宝玉文史资料搜集始未
(一)
马宝玉牺牲得很壮烈,也很年轻。他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由于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关于马宝玉的个人资料根本无法搜集。以至于他的墓碑上,很多年都刻着:“马宝玉,陜西人”。直到公元一九七六年,才最终确认马宝玉是河北省蔚县陈家洼乡下元皂村人,这己经是烈士牺牲三十五周年之后的事了。
一九八五年八月,黄绍雄时任蔚县县委书记。为缅怀英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第一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学习马宝玉系列活动。一九九一年,为了纪念马宝玉殉国五十周年,在时任蔚县县委书记龚云堂的主持下,以县委名义下发正式文件,成立专门组织,第二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学习马宝玉事迹,弘扬马宝玉精神"系列教育活动。先后命名了“马宝玉小学”“马宝玉中队”。在县城交通要道口树立了马宝玉塑像,举办了马宝王烈士生平图片展和“追寻烈士足迹”夏令营等多种活动。也正是在这一年的九月三日至九月五日,历时三天,蔚县八十名夏令营少先队员赴狼牙山,在五勇士纪念塔前敬献花圈并庄严宣誓。这是马宝玉牺牲五十周年后,家乡人第一次赴狼牙山祭奠英雄。
一九九二年蔚县县委拨专款,抽专人,南下易县,保定,北上张家口、沽源、内蒙等地搜集核查有关马宝玉烈士的史料。工作人员经过半年多的奔波,搜集,整理,撰写编辑了《狼牙壮士马宝玉》一书。此书共收编了有关马宝玉烈士英雄事迹及纪念性文稿三十三篇,约十一万字;收编照片十七幅,题词十五帧。其中时任蔚县县委党史办主任郭敬礼,副主任张子儒二人,驱车六百余里,一路北上,找到马宝玉三妹马宝英,撰写了《无限思念无限情》一文。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宝玉亲人回忆烈士的第一篇专访史料。收入《狼牙壮士马宝玉》一书的另一篇专访,是这一年五月十四日,郭、张二人在保定市警备区第二干休所,访问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二营七连任指导员的蔡展鹏,撰写的回忆马宝玉的文章《平凡中见英雄本色》。二十六年前的这两篇专访文章,是家乡人民搜集整理英雄个人史料的开篇之作。
(二)
岁月是无声的。无声的岁月,象河流一样缓缓地流淌。但是,无论岁月怎样流逝,一个民族的英雄情怀,始终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里。人们对英雄的怀念,对英雄的敬仰,始终象火一样蕴藏在人们的心头。只要有火种引燃,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公元二0一六年春天,为了纪念马宝玉殉国七十五周年,三名热心于传播红色文化的退休老人,从民间发起,自发组织,自筹资金,精心筹划,克服种种困难,在陈家洼乡下元皂村,举办了英雄故里红色教育展。这项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村民们捐款的,捐物的,捐粮的,捐菜的。那种场面,还像当年支前一样热烈,一样感人。
附近几个村的村民行动起来了,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响应。人们自发组织了舞龙队,秧歌队,舞蹈队,合唱队,自编自演了一台怀念英雄,歌颂英雄的文艺演出。其中不乏经典节目,至今还在人们中间传唱。
开展的那一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来。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热情的人们象庆祝一个盛大的节日。县里的有关领导来了,退休多年的老干部来了,“红一师”的代表来了,远道而来的嘉宾来了。村子里小学校的操场上人潮湧动,场面十分热烈。
一拨又一拨的人们首先来到位于村中的马宝玉烈士陵园,向烈士塑像敬献花圈,祭奠英雄,寄托哀思。
红色教育虽然只有三个展室,而且展室是借用了村里学校的三个教室布置而成的,显得有些仓促和简陋。但人们兴致勃勃,参观兴致很高。
夏日的七月,天气炎热。但是比天气更热的,是人们的心。
这一天,是下元皂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天,也是下元皂村民最激动的一天。
这一天,是建军节前夕,公元二0一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发起这次活动的三位退休老人,他们的名字是:马忠发,何凤山,郭敬林。
通过民间自发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那种民族正气,那种英雄情怀,让人感动,令人动容,更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三)
人们始终没有忘记马宝玉,人们在深深怀念马宝玉。但是,由于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也由于马宝玉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他这一代虽有兄弟姐妹六人,但均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因此,在马宝玉从军离村后,家乡下元皂村里反而没有留下一个亲人。现在,马宝玉从小的玩伴,都己相继去世,村子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是他的后辈。很多年来,让我们感到不安和愧疚的是,马宝玉究竟长得什么模样,有什么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以至于易县狼牙山五壮士陈列馆里展出的马宝玉画像,也不是他的本来面目。而是根据老版《狼牙山五壮士》电影里,饰演主角演员的外貌特征描绘的。虽然蔚县县委先后二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学习马宝玉的活动,二O一六年又由民间发起举办了英雄故里红色教育展,但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篇专访文章外,关于马宝玉的个人史料,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和大的进展。二0一七年四月,易县狼牙山五壮士陈列馆李芳馆长,曾帶领专业人员携专业设备,专程来蔚县下元皂村祭奠英雄,搜集马宝玉的个人史料。他们召集村民座谈,走访了当时健在的马宝玉堂弟马宝贵,访问了己退休多年的老县委书记黄绍雄,没有任何新的发现。同年七、八月份,北京京剧院上演《狼牙山五壮士》,获得巨大成功。他们通过易县李芳馆长联系到居住蔚县的何凤山,意欲来蔚县挖掘关于马宝玉的新的史料,因为没有打听到新的线索和新的情况而未成行。
时光进入公元二O一八年,一群始终关注马宝玉,研究马宝玉,弘扬红色文化的热心人,越来越有一种紧迫感。他们认识到,如果这一代人再不抓紧抢救性挖掘马宝玉的个人史料,若干年后,随着这一代人的逝去,马宝玉本人的许多真实情况,会永远成为历史之谜。我们将愧对英雄,愧对历史。还英雄于一个真实的马宝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使命,更是家乡人义不容辞的一种责任。
于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在蔚县县委有关部门领导的热情关怀下,在县文联主席吴素琴的大力支持下,居住在蔚县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知情人,热心人,通过网络,成立了马宝玉文史资料研究微信群。这虽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大家都以高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一种浓厚的英雄情结,滿腔热忱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这项活动,还得到了以张冬柏为帶头人的晋察冀一分区“红二代”微信群成员的全力支持。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共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八十四篇。其中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史料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是张慧明提供的一九四一年日本京都日报关于报道狼牙山战役的原稿影印件。这个铁一般的证据,彻底推翻了国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狼牙山战役,抹黑英雄的无耻谎言。通过整理,从己经搜集到的史料中,精选出四十六篇,由蔚县政协编辑文史资料专辑集印成册,永久保存。
但是,在活动之初,由于知情人甚少,关于马宝玉的个人史料,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直到两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事情才有了重大转机。
(四)
张慧明,蔚县籍人氏,曾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服役于海军,直至退休。她一直热爱家乡,关注家乡,退休后,热情投身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之中。她从二O一四年开始搜集蔚县革命前辈的素材;二O一六年去狼牙山搜集素材;二O一七年清明节,作为蔚县籍人士专程到马宝玉墓碑前祭奠家乡的英雄。她利用在北京的便利条件,先后联系到多位与革命前辈有关的人。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查阅各方面的馆藏资料。她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狼牙山五壮士,关于马宝玉,关于著名的蔚县李氏三姐妹、阮泊生、唐淑宇、赵靖远、蔡铁根等革命前辈的纪实文章。她是蔚县红色文化的热心人和传播人。她的努力,于二O一六年,联系到了另一关键位人物——李继光
李继光和缪永忠同是《狼牙山五壮士》一书的作者。一九七六年六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拟出版一套青年英雄故事丛书,其中有一本书为《狼牙山五壮士》。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朱家栋找到了狼牙山五壮士所在部队有关部门,正在军部搞文艺创作的李继光、缪永忠二位同志接受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创作,他们二位在部队图书馆,狼牙山五壮士连史馆和军史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又不辞辛苦各地寻访,经历三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确认狼牙山五壮士班长马宝玉是河北省蔚县人,并找到了马宝玉的出生地蔚县陈家洼乡下元皂村。
让英雄魂归故里,是值得庆幸的。而让我们更加感到庆幸的是,从那一年到今天,时光又过去了四十二年。当年正值青年的李继光和缪永忠,如今己年过古稀。他们离开部队后转业到地方,一个现居北京,一个远居广州。当年他们采访过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大都己相继离世。但是,由于他们历时三个月的采访,都一一记下了详细的笔录,十分详尽十分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座谈内容。这些采访笔记本,被李继光珍藏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尽管现在有的字迹己经模糊难辨,却成了今天研究马宝玉十分珍贵的唯一有据可查的史料。把这个笔记本里的所记录的相关内容,和一九九二年郭敬礼、张子儒所撰写的两篇史料结合起来,就还原了马宝玉从军前的那段真实真实的历史,解开马宝玉身世的许多不解之谜。
据此,张慧明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整理,撰写专文,从苦难的童年到外貌特征、性格特征,记述了马宝玉各方面的情况,基本上还原了马宝玉的本来面貌。我这里只着重说明一下关于马宝玉岁数的认定。
目前关于马宝玉的各方面资料,无不认定马宝玉是一九二O年十月生人,牺牲时二十一周岁。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依据是什么,已无据可查。众所周知,在那个年月,不可能有任何个人档案记录。关于岁数的最权威最确切的说法,应该来自最亲近的人。而且那个年月在农村关于岁数的流行的说法,只记属相不记岁数!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从己经搜集整理的史料来看,关于马宝玉的确切岁数,他的亲人们的说法也不一致。
因此,为了慎重起见,我们现在把所能搜集到的这方面的史料的不同说法,都提供出来,供大家分析、硏究和探讨,以期得出大家公认的确切说法。

后记:
时光还在流逝,历史还在行进。本文所叙述的,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的节点。我们深信,以马宝玉为班长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英雄群体,他们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民族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华夏儿女的心中,并且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马宝玉烈士永垂不朽!
公元二0一八年十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何凤山,男,汉族,原籍天津市武清区人;插过队,从过政,经过商,曾任某公司经理、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萌芽》《河北文学》《长城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歌二百多首,出版诗集二本;本人始终认为文学是根,是归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