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故乡的水文情缘
陈胜晶
我的故乡——福安市潭头镇棠溪村,那里山青水秀,溪水淙淙,水面波光粼粼,清澈的水中,成群的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岸边榕树成荫,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家乡深埋于我心中的记忆。
棠溪是闽东最大河流赛江(又称交溪)的支流,棠溪村因棠溪河流而得名,它是福安北部最大的村庄。小时候,到河边玩耍、戏水是我假期的娱乐活动,在矴路桥码头观看大人们钓鱼、下三棋又是我少年时的消遣。记忆中,发洪水时棠溪水浑浊,饮用溪水的溪畔人家,无水饮时去远处打井水回家饮用的情形,彷如昨日。
少年的我,最喜好看水。父母最担心的事也是在暴雨天发洪水时,我偷偷溜到码头路口看不断上涨的洪水。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棠溪发生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村庄大部分房屋和田地被淹,损失惨重,这次灾情深深地印在我少年的脑海中。而久旱无雨时,大部分望天田断水变旱地,特别是村边的下垅田大面积龟裂、秧苗枯黄,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辛苦劳作却没有收成,又是那样鲜明的留在我的记忆里。
俗话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母亲河棠溪虽养育一方水土,造福百姓,却也给沿溪村庄百姓带来了灾害和损失,那的时我常想,等我长大后,一定要掌握水利专业技术,让乡亲们知道洪水消息,让家乡少遭受洪涝灾害。高中毕业时,我毫不迟疑地选择报考并就读福建水利电力学校。毕业后有缘分配到水文部门工作,一直默守为水文事业奉献力量。几十年来,我不知面对多少场台风暴雨和洪水,每当耳闻目睹交溪发生大暴水洪水时,总能唤起少年时棠溪发洪水的记忆,于是常常在想,什么时候也可以在棠溪设立一座水文测站,能准确及时对棠溪洪水做出分析预报,为乡亲们当好防洪的耳目,为棠溪村人的防洪抢险赢得宝贵时间,从而有效减轻洪灾损失呢?可是设立一座水文站谈何容易?它除了建站经费,还要运行维护管理,这成了我心中无法排遣的心病。
期待已久的事,如约而至。2011年,当得知《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若干意见》,要求完善中小河流防洪非工程措施,加强水文测站站网及基础设施建设……宁德市建设任务是新建11个水文站、17个水位站时,我激动不已,觉得机会来了。可宁德市有多少条河流,有多少个行政村,仅有这么几个名额,根本无法满足各地的要求。大家都说自己的地方重要,都要求设立测报站,不要说水文站,哪怕是争取一个水位站,在棠溪村建设又有多大的概率呢?于是,在前期查勘选址中我主动带队,回到福安对交溪流域的水文测站选址进行勘察。在潭头镇,我们沿着棠溪溯流而上,看到棠溪村河段顺直、两岸有防洪堤,是设立水位站的最佳位置,可以建设棠溪河流控制站。我将勘察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并详尽介绍了家乡的水文情况,得到领导的肯定,确定了项目选址。2014年项目棠溪水文观测站如期建成。217年,又在原来基础上将水文观测站提升改造成仿古凉亭,不仅为家乡母亲河防洪减灾起到耳目尖兵作用,也让它成为美丽乡村的家乡的一道风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花甲之年,忽焉已至。童年时期的记忆历历在目,棠溪的陈厝巷大宅院中、石板街道小巷里充满了我的欢声笑语,河边榕树下、山间田野留下了我奔跑的足迹,棠溪的水土养育了我,百年老校——棠溪学校培养了我,一起玩耍嬉闹的伙伴们、呵护关怀我的长辈们、鞭策鼓励目送我前行的同学们,记忆里故乡的人和事呀,至今还魂牵梦绕,心中常常荡起璀璨的涟漪。不管是彼时天真烂漫,还是此时已近迟暮,我将一如既往全身心的把水文和故乡的情缘与自己紧紧的拴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简 历
陈胜晶,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福建福安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福建省宁德水文分局副局长、分中心四级调研员。撰写的《“海棠”与“泰利”台风暴雨洪水比较分析》、《霍童溪“2006.6”特大暴雨洪水分析》、《赛江洪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闽东诸小河泥沙及其变化分析》、《福建省登陆台风分布及与暴雨关系分析》等5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刊登,合作撰写的《赛江“桑美”骤发洪水浅析与思考》在国家级期刊刊登。多篇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交流,其中3篇论文分别获省水利青年学术交流会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参加《准分布式暴雨洪峰非线性预报模型》课题研究,荣获省水利厅科学技术二等奖、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