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程(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创立洛学,为程朱理学奠基人。当时为苏轼蜀学和王安石新学排挤,不为世用,到南宋才被逐渐重视(注1)。经杨时、罗从彦、李侗、至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作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数百年,乃至影响韩、日、东南亚。。
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夸耀王翰林、韩忠献公、苏文忠公(注2)之后,紧接着介绍二程夫子:“其事业湮幽,既不足以表于当年;文词平淡,又不足以夸于后世,独其道学之妙有不可诬者,而又非知德者莫能知之。”
本文将以若干事实证明二程的平淡文词,何以能够夸于后世。
朱熹说:“先生得夫孔孟以来不传之绪于遗经,遂以其所学为诸儒倡。先生之学以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为标准而达于六经,使人读书穷理,以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而自家而国,以达及于天下。其道坦而明,其说简而通,其行端而实,盖将有以振百代之沉迷,而纳之圣贤之域。”
程颐在给其兄程颢写的《明道先生墓表》中,比较准确地阐述了他们创立理学的意义和作用:“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可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天不慭(yin愿,损伤)遗,哲人早逝。乡人士大夫相与议曰:道之不明也久矣。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640)
二程有那些平淡文词9510-515可以夸于后世呢?试举数例:
程颐十八岁(注3),竭其愚忠,冒斧钺之虞,自称如诸葛亮“应时而作”,上书仁宗皇帝,要以“一言悟陛下”。他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出“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在强调官廪储备、强兵禦边、王道仁政、求贤教化后,伏望陛下“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510——515)
程颐代父上书英宗皇帝,坦陈时政缺失,当世利病,安治纲领,呼吁“民无生业,极困则虑生,不渐善教,思利而志动;乘间隙则萌奸宄(gui),逼冻殍则为盗贼。……保民之道,以食为本。”指出当世之务必先者,宽赋役,劝农桑,实仓廪,备灾害,修武备,明教化。尤先者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愿陛下立志为先,法先王之治,稽经典之训,笃信而力行之,救天下深沉固结之弊,为生民长久治安之计,无以变旧为难,勿以众口为惑;海宇之广、亿兆之众,一人不可独治,必赖辅弼之贤,然后能成天下之务;朝廷百官得称其任,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天下之治不足道也。(518——527)
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中言朝廷缺失,以为当求自新,在于陛下思之而已:“诚能省己之存心(当尽其至诚恻怛之心,视之如伤,顺天合理的王者公心);考己之任人(取人,以天下之公而不以己,求其见正而不求其从欲,逆心者求诸道,巽(xvn恭顺)言者察其非的任人之公);察己之为政(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思己之自处(圣心苟有忧危恐惧之心,当虑所任者非其人,所由者非其道,唯恐不闻天下之言,如此则圣王保天下之心也。);然后质之人言(久当大任的老臣,天下共知其非欺妄、非复败邦家之人,礼而问之,宜可信也;天下所谓贤人君子,陛下闻之于有为之前,而不在近日利害之间者,亦可访也。)”
程颢做监察御史时,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主要反对强行摊派(包括富人)青苗取息和卖祠部牒(出卖许可农民出家的证书),弹劾害民的提举官,指出变法尚若侥幸有小成,必定会“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水浒》的产生和北宋的覆灭,与变法和党争不无关系、二程关于为政和爱民的论述很多,试举几例;
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二程集》742)
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1148
为政以德。
治道“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165
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316
位愈高,则当愈思所以报国者。426
明道先生作县,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尝曰:“颢尝愧此四子”429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429
人主所以有崇高之位者,盖得之于天,与天下之人共戴也,必思所以报民。古之人君视民如伤,若保赤子,皆是报民也。246
爱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故为政以民力为重也。1095
举措得义而民心服。1135
爱之至谨,出于诚也。视民如父母之于赤子。1217
……

其他关于自然、社会、人伦道德、处世、交往等许多方面都有精辟论述,物极必反;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致知格物;孝悌诚信;利不妨义;学原于思;“闻道”知所以为人;“学问之道无他,惟其知不善而速改以从善而已”;敬胜百邪;学贵自得;学必日新…..不再举例介绍了。他没有大浪淘沙的气魄,没有千里共婵娟的柔情;没有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没有“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怀;没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闲语言”;没有“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面上吹”的雅兴意趣。仅就为政为民方面可以看出,这些平淡的文词深深地植根到人们的心里,值得后世衷心地夸赞——道学之妙!
在毛泽东高喊“人民万岁”、高举“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之前,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举起的是三民主义旗帜,而三民主义他认为是“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即程颐)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社会改造本导于程伊川,乃民生主义的先觉。其说民主、尊民生之议论,见之于二程语丝。”(《中山全集》第九卷第532页)孙中山没有夸二程的平淡文词,夸的是二程爱国爱民的理学思想。
(注1)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0)“上曰:‘王安石与程颐之学各有所长,学者当取所长,不执于一偏,乃为善学。’”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上曰:‘赵鼎尚程颐,秦桧尚安石,诚为偏曲,自桧专国柄,程学为世大禁者,凡十有二年,至是始解。’”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追谥程颢曰纯,程颐曰正。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令学宫从祀北宋五子及朱熹,封程颢河南伯,封程颐伊阳伯,赐二程“理学亢宗”匾。黜王安石,废其从祀孔子庙庭。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封程颢豫国公,封程颐洛国公,后又从祀孔庭。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诏授二程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颜子例整修祠宇。
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敕建两程故里坊
清康熙二十五(1686)两程夫子进儒为贤
清康熙二十六(1687)敕赐“学达性天”匾额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亲赐御书“希緃颜孟”、慈禧太后题赐“伊洛渊源”匾额
(注2):“盖王公(翰林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宋初诗文改革旗手,政治改革先驱))之文章,韩公(北宋著名丞相韩琦(1008——1075)曾与范仲淹抵御西夏、主张庆历新政))之勋业,皆已震耀于一时,而其议论气节卓荦(luo明显)奇伟,尤足惊动世俗之耳目,则又莫若苏公(苏轼)之盛也。”)
(注3)《二程集》载此文写于皇佑二年(1050),这时他全家尚在广西龚州,1052年母亡,寓居江宁。程珦这时迁太子中舍,改殿中丞,授知徐州沛县事(一任三年),迁国子博士,赐绯鱼袋,归监京西染院,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凤州(1055)事。1056年程颢到京师准备应试,程颐游太学,写了《颜子所好何学论》,1057年程颢中进士第,程颐所在次科;不能登科,1059年程颐廷试报罢遂不复试。程颐的《上仁宗皇帝书》当在这期间。因为(1)因为应科举,集中考虑了国事;(2)文中提到父珦“今为国子博士。”时间应在1052——1055之间或以后,1057——1059最为可能,则是刚好是嘉佑年间。故写作时间应在嘉佑二年(26岁左右)。
202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