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本网投稿联系总编辑王伟微信:
a18115059986

《没有忘却的纪念》
作者:佳义
岁月荏苒,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又到了仲夏季节,繁花似锦,热情洋溢。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大多也早已忘却,而有些事情却如形态各异、光滑美丽的石子,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下来,值得永远珍藏与怀念。
四年前,那个闷热压抑得让人近乎无法呼吸的仲夏之夜,我跟随鸣叫的救护车,疾驰在奔往市第四中心医院的路上。摸着父亲已经渐凉的躯体,我心里还在自欺欺人地说:“不,这不是真的!”“爸爸,挺住!”
可父亲再也听不到他儿子的呼唤。望着医院的平板车推着父亲渐渐消失在医院走廊的尽头,我也没敢想与父亲竟会是永远的别离。从此,我与父亲相隔阴阳世界。
父亲走了。走得那么突然,没有留下房产和存款,甚至连最后一句话也没给我们留下。我大病一场,昏睡三天三夜。醒来后,父亲朦胧的影像开始在我眼前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所有过往的一切似乎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我忽然觉得父亲仿佛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而且留下的似乎还很多、很多。这些“遗产”弥足珍贵,让我和他的晚辈们永远受用不尽。
一,赤诚之心
父亲在家排行老大,加上下面的弟弟妹妹一共是兄妹六人。父亲十六岁考进铁路当车辆检修工,每天拿着小榔头,在两条道轨和石子儿路上来回穿梭。工作虽然单调和艰苦,但由于父亲勤奋好学,踏实工作,要求进步,文笔又不错,在我整一岁的时候,他从古冶车辆段调到天津铁路分局机关工作,在铁路一干就是四十四年,直至六十岁离退。
听我母亲说,父亲在家的地位是“显赫”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父亲的工资就有七十多块钱,后来又涨到一百多,据说跟当时大学校长的工资都差不多。那时伯伯和姑姑们都还小,爷爷患病退休在家,奶奶又没工作,父亲一个人养活全家八口人,可谓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平时很少唱歌,即使唱歌也经常跑调儿,唯一最爱唱也不跑调儿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父亲有着伟岸的身躯,时常昂首挺胸,就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一样。他走路爱唱,有时候洗衣、做饭也会唱。
父亲对党的感情极深。我听奶奶活着时说过,我五伯小时候患急性肺炎,几天几夜高烧不退,眼看着就要奄奄一息,都准备用草席包裹找土岗埋了。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派来的亲人解放军来到我们家中,为我五伯打针吃药,才挽救了我五伯的性命。父亲常对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全家的今天。
有几次,我半夜起来小便,看见父亲还在灯下抽着烟,认真地写入党申请书。可是,由于母亲的出身问题,父亲的入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但父亲对党的信念依然坚定,他相信只要按照党员的标准去做,党组织迟早会吸纳自己的。
父亲终于被批准入党了!那天晚上,我看见父亲一个人在台灯下偷偷地哭了,肩膀好像还在微微地颤动。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爷爷走的时候好像都没看到过。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全家老少三代大多数都入了党,我女儿大学一年级第一批就加入了党组织,全家人各自在不同行业和岗位上为党积极地工作。
父亲在世时经常告诫我们这样一句话:“人活着,要懂得知恩图报!”
就在父亲去世前不久,他还将一个牛皮纸袋亲手交给我大表姐,让大表姐把他最后几个月的党费交给单位党组织。
二,吃亏是福
大年三十儿这天恰好也是父亲的生日。每年的大年三十儿,父亲都要带领伯伯和姑姑们燃放几个烟花和“二踢脚”。这一年也不例外。
说来也巧,一束“闪光雷”花炮出了故障,带着火苗儿意外落在旁边的小院里。小院里居住的是本家同姓氏的亲戚长辈,他们过年炖好的鸡鸭鱼肉,盛放在不同的铝锅和瓦盆里,上面苫盖着防尘用的油布和报纸。冬季风干物燥,沾火就着。火苗儿“腾”地窜起老高,火势很快蔓延,并且直冲屋顶。
父亲见势不妙,立即带领伯伯们拎着水桶登高爬梯去救火。长话短说,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火扑灭。但亲戚家的年货儿却全都泡汤了。
奶奶急得团团转,直着两眼搓着手连声说这可怎么办?怎么办?!
亲戚家的长辈是个横主儿,年轻时喜欢拳脚,脾气又不好,当时见状暴跳如雷,跳脚喊着:“这不成心不让我们过年吗?这年简直没法过了!”
虽说是同姓家族,但双方年轻者为此依然横眉立目,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父亲见此情景大手一挥,力挽狂澜控制局面。只见他一边安抚好奶奶,一边又劝说长辈亲戚,可谓好话说尽。父亲说:“能吃的您先吃着,别影响家人过年;不能吃的我想办法尽快给您补上,您意下如何?”长辈亲戚瞪着两眼喘着粗气,依旧不依不饶喋喋不休,但在父亲的再三劝说下,最终思来想去还是点头应允。
一场暴风骤雨总算平息过去。父亲话虽好说,但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年货都是凭票凭本儿供应,别说大家都没钱,即使有钱恐怕也买不着东西。
父亲几经周折,烦人托窍、东凑西借,花了比对方购买高几倍的价格,愣是把亲戚家损失的年货在最短时间内全给补齐了,而且还绰绰有余。
望着整块的五花肉、三黄鸡、大白鹅和大王鱼,长辈亲戚无言以对,佩服地给父亲竖起了大拇哥,说句:“老大,你行!”
多年以后,这位亲戚在弥留之际,不找自己儿子却想要再见见我的父亲,请求父亲对过去的一切给予谅解。父亲笑着说:“咱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是长辈,这些都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
后来,这家亲戚的家人每逢过年都要带着礼品来家里看望父亲,每每提及此事,始终赞不绝口,对父亲表示由衷地敬佩。
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记住,逆事顺办,吃亏是福。”
三,慈爱老爸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但在我们家恰恰相反,好比是严母慈父。我们兄弟三人中,我是长子长孙。母亲平时对我们管教比较严。“严是爱,宠是害”,这是母亲的口头禅。而父亲则是我们的“同谋者”和“保护伞”。有事情我们哥仨都愿意跟父亲说,因为父亲不光能理解我们、答应我们玩儿的各种条件,有时还能够帮助我们。比如说在家里打乒乓球,拼张“球桌”比较费事,桌椅板凳搓板儿木块儿全都能派上用场。父亲在家的时候就偷偷地帮助我们一起搭建和拆卸,还要在母亲下班以前将所有家什归还原位,并且将屋里卫生收拾干净,免得喜欢干净整洁的母亲回来对我们一顿训斥。但我对此依然十分不解,觉得父亲总是这样害怕母亲,不让母亲着急,是不是另有缘故?长大成人以后,我这样问过父亲。
父亲的回答确实让我感到有些出人意料:“傻孩子,我避免跟你妈妈发生争吵,是因为你妈妈身体不好、做过大手术,我是想让你妈妈多活几年啊!”我这才恍然想起母亲胸口那块挺长的伤疤。
一般家里孩子买衣服都是母亲的事。而我们家不管是给我们兄弟洗澡理发,还是去买衣服,都是由父亲负责一手操办。
每逢过年前,父亲都要带着我们兄弟三人去和平路上的百货大楼,或者到滨江道上的中原公司和劝业场,猫腰撅腚汗流浃背地挑选好几个小时,母亲则在家里或者在劝业场的姨妈家帮着做饭等我们回去。父亲为我们挑得十分耐心,长短、肥瘦、颜色、款式,有时还要算计一下手里的钱和布票够不够用,可以说费尽了心思。还不到五十岁鬓发就都花白了。倒是母亲显得十分年轻。
有一回,父亲在单位加班写材料,母亲下班后去父亲单位给父亲送饭。单位门口传达室的杨大爷,粗门大嗓地直问:“你是他家几号的啊?”母亲当时就臊红了脸,至今回想起来仍会笑个不停。
四,正直一生
虽说父亲在铁路工作一辈子,但我们兄弟三人没有一个靠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都是靠自己能力进入国企单位、司法机关或者行政部门工作。父亲总是叮嘱我们要踏实工作,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别贪图便宜,便宜就是当。更不要见色起意、见财忘义,等等,说那样到头来容易毁了自己毁了家庭。
父亲曾经帮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同事亲戚在铁路找了份工作,人家出于对父亲的感激,晚上下班到家里来看望父亲,并带来了手表、水果等礼品,再三恳请父亲收下。父亲坚决不收,说简单事别搞复杂,再说走的都是正常手续,单位也正好用人,你们家庭确实有困难,找份工作不容易,将来好好干,就是对我最好的答谢。水果拿回去给老人和孩子吃,手表找商家退回去。短短几句话,说得那个一米八几的大男人竟捂着脸“呜呜”地痛哭流涕。客人走后,父亲对母亲和我说,咱们做人一定要凭良心,这样睡觉才能踏实安稳。
如果有人问起父亲一生中有何“短板”,我想应该还是有的吧。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干部,普普通通的党员,怎么会没有“短板”呢?
在我看来,父亲的“短板”就是凡事过于谨慎,做事总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然父亲一定还能提升。可父亲根本就没野心,天生就不是向上爬之人。
当然,现在看来谨慎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正因为我们家有了父亲这样的“掌舵人”,我们全家才会诸事顺遂、吉祥平安,幸福美满。
五,人生智慧
我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时没听父亲的话,没能考入正牌大学的校门。高考失利后,我有些心灰意冷。父亲对我说,你还年轻,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应该继续考学深造取得文凭,将来一定会有用处。可我当时只沉迷于写作编写故事,认为自己将来能有出息当“作家”。然而,事实证明,还是父亲有先见之明,没有学历,缺乏硬件,我寻找高层次的工作总是一再受挫,影响了个人前程和发展。后来只能选择下海经商,尝尽了人间冷暖。唉,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切后悔都来不及。
我们哥仨成家立业后,家庭内部偶有小摩擦小矛盾,父亲总是先批评他的儿子们,说一个男人做为家庭“主角儿”,应该把握好“舵”,掌握好“火候”和“尺度分寸”,让我们多注意观察“群众”(家庭成员)的情绪,确保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家和才能万事兴。
如果有什么急需的东西一时找不见了,父亲就说:“有事儿问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妻子问父亲饭菜做得咸淡是否可口?父亲抿抿嘴、点点头说:“嗯嗯,我觉得挺好!众口难调,做饭的事,谁做谁有理,谁做谁说了算!”
我们兄弟三人中如有谁贪嘴挑食、这不想要那不想吃的时候,父亲的说法很干脆,就两个字:“欠饿!”
父亲还时刻告诫我们的“出行注意安全,诸事顺遂平安”,早已成为我们的家训。
我小时候总爱回头走路,有一次路过东北角“五和”百货商场,门旁的窗户是向外开的,幸亏父亲提醒及时,我的头险些撞在窗户角上酿成流血事件。那件事让我记了一辈子,并把这些经历传讲给我的后辈们听,让他们时刻注意安全。
六,隔辈之爱
父亲喜爱孩子,看见孩子们嬉闹围着自己转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尤其对孙辈更是关爱有加。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刚会骑自行车,爷爷每天都要接送孙女。女儿内心好强,不让爷爷接送。父亲表面答应,却在暗地里依然陪同孙女上下学。有一次,正好赶上女儿骑车拐弯进胡同口,胡同里突然冲出一辆自行车,若不是父亲赶到及时,女儿就被那楞小子骑的飞车给挂倒了,真危险!女儿到现在还清楚记得这件事。
父亲去世的时候,女儿含着眼泪说:“好想再回到小时候,让爷爷再接送我几回……”
父亲走的时候,他的宝贝孙女已经怀孕且即将分娩!不知父亲能否想到,他的曾外孙会有多么的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再多等一个月,你爸爸就能见到“四辈儿”了!”母亲不止一次总是这么不无遗憾地对我说。
七,牵挂祝福
去年夏天,我携妻子到印尼巴厘岛观光游玩。当晚入驻海滨酒店。朦胧中,我恍然感到父亲来到我的床前,悄悄地递给我一满碗红烧肉和米饭,这是我最爱吃的饭菜啊!我清晰地感觉到是父亲,一定是父亲。可我却看不清他的脸。我想喊声“爸——!”,却怎么也发不出声来。我急得一下子坐起来,想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可父亲却倏然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心里明白,这是父亲舍不得离开我们,一直还在惦记着我,才这样托梦给我,生怕他的儿子漂泊在外吃不上饭……
父亲啊,我最慈爱的父亲!
我想点燃心灯一盏,把天堂照得通明,陪伴远在天堂的父亲,让天堂里的父亲永远也不会感到寂寞和孤单,让父亲真正地安息和放心!
我想,父亲一定是满意地答应了。
因为,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了父亲那慈祥而欣慰的笑脸……
刘家毅,笔名佳义,男,1963年生。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小说、随笔、散文、短剧剧本、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60余篇/部。其中小说《眼神》荣获1998年天津市第七届“文化杯”短篇小说奖,《末日》荣获2007年天津市第十七届“文化杯”首届全国梁斌小说奖,《我的电视机情结》荣获“天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征文”二等奖。《书骗》荣获2005年“我与书”天津市“和平杯”征文一等奖。另有多篇作品被《津塔文学丛书》《全国作家看和平》《天津市区县优秀文学作品集》等各种文集所收录。格言:能用文字与读者交流,是件幸福而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