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里的深情,就像一块灵魂湿地
——读唐凤义的诗歌有感
静川
能叫醒我耳朵的,是唐凤义先生对故乡的深情,就像一块灵魂湿地,湿地里有他的心灵之歌,诗情和画意;他情感的陌上是丰富的,有小草、庄稼、母亲和松花湖上捕鱼的人。
对于这个世界,湿地真的是每一天都在减少,恐怕还会消失。而灵魂的湿地是多么的重要,那是精神自由的种植、呼吸和栖息,诗歌会在诗人的灵魂湿地里繁衍为色彩缤纷的植物群,百态千姿,养育休闲时的心灵。当灵魂像一棵小树缄默成林、旷野的鸟鸣滴落成露水,还有老唐眼中的那一只白色的蝴蝶在河边的草丛中翩翩起舞时,一个喜欢写诗的人,就会轻轻地拨开烂漫的春天。
唐凤义是位很好的爱诗的人,他和很多喜欢诗歌的人一样,心中肯定有一片属于诗歌的湿地。漫过这部诗集的是清澈的灵魂,一路水迹汪沛的感性,包括《黑夜里江水仍在歌唱》《生命是条河》《松花湖上捕鱼人》《雨中张望》《传说中的小河》......情感湿润、软柔如水,而色彩斑斓,故事真实,我有理由相信诗人的心路是坦诚的开拓与铺垫,是用一己的真情蕴育了这块灵魂的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与灵魂的湿地。唐凤义的诗我第一次读,一位将近八旬的老者,他的诗歌明亮、光泽、真实、意蕴、音乐,并且意象新颖。在这些诗里有湖水、雨声、鸟鸣或思念;也有亲情、友情、乡情,蓝天与大地。“大雁驮回了南方的太阳”“温情的风在空中飘荡”读这样的句子,你的眼前会春清涌起,花开如海,我也想起我年轻时候的春天,连金子都是流动的;情天爱海,此情可诗,诗人心上的阳光灿烂,情系遥远的地方。
灵魂湿地,不仅仅是春花秋月,幽兰与水鸟。也有深沉的夏,唐老先生的诗,有时候能隐去所有的文字转换为失传的理想思索,藏匿正能量的思念,“无声无息/春,逝去了/留下灿烂的遗迹/夏,就用这低垂的阴雨/怀念艰难创业的前辈/当世界属于它的时候/果树已经开花/叶片已经葱笼/天空翻滚混浊的流云/有如急剧的春潮/汇向更远的北方/细雨洗涤房屋的尖顶/洗净每一根枝干/它用这五月的雨/宣布它来到并接管北方/春,成了过客/夏,望着春去的道路/深深知道/春在这儿的经历和给予决非是一场短暂的梦幻”唐凤义的《夏》是深沉的,我们要读《夏》之文字隐去背后的东西。
唐凤义的灵魂湿地种植的情感植被很多,譬如《松花湖上捕鱼人》“那一夜/湖上是凄恻的月明/水面飞着闪烁的流萤/晚风温情地拥吻着我/打渔郎寻觅着岸边灯影......”里的女人;譬如《种田的二哥》诗人以“桃花水引发思念/多想探望山沟里/种田的二哥......”这种触景诗寄于情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唐凤义确实是位写诗的人,他有第六感觉,这种感觉真正写诗的人都有,唐凤义的第六感觉我是在《秋收》一诗里发现的“子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它母亲的腰......”庄稼的“子粒”是孩子,秸秆当然就是“子粒”的“母亲”,这比喻新奇而可靠,让人耳目一新,唐老先生的眼里和心里,都有诗。
唐凤义的诗,在不经意中,总能看到诗意中的正能量,这不是一种刻意,应该与其个人自我修养有关,譬如《冬日温情》“江边的草木/隐藏起绿色生命/而我还要敞开心扉/迎接那雪后的光明”诗人内心的阳光普照,是这个社会的寒冷之中的蜡烛,绝不可泯灭的,这更是我们需要的灵魂之地!
2020.7.2.
(作者简介:于江龙,笔名静川,文学爱好者,吉林市作协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