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一凡”不平凡
文/云蒙山人
他是大山的儿子,艺名一凡,可谓“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爱摄影,曾跟随洛州大师吴书怀先生专照身份证;开过饭店,在小小的原油泉乡颇有名气;上过秦岭矿山,凭一脸络腮胡站住了阵脚;也进过文化站,用一脸沧桑吸引着文艺爱好者的目光;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他还进过乡镇电管站;最后,还是因为喜欢自由,选择了当农民。他就是出生于1961年的,现年59岁的洛南县景村镇光明村农民书法爱好者熊军。

在熊军满屋子的书法作品中,他写得最多、写得最好、自己最满意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个整天手握镰刀、锄头的农民,以这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度,乐此不疲地书写领袖诗词,其霸气的胸怀可见一斑。说话间,他拿出在书院门拜访的刘老师的小八尺《沁园春·雪》让我们观看,一边指指点点,一边赞不绝口。“我啥时候能写到刘老师这样好,就心满意足了。人家在书院门卖2000元,给我算200元,因为我是他的学生。”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另一位女书法家的《陋室铭》让我们欣赏。

59岁的熊一凡年轻时候脑子活、人脉广,几度富可敌国,也曾经因为投资的原因几次一贫如洗。如今,和土生土长的妻子守在家里,农闲时节照看十多岁的孙子上学,也尽心尽力的照顾多年患病的妻子。为了和书友们交流方便,他在城里九曲桥附近租住了一间不大的宾馆房,也成了他的临时书法工作室,我们走进去时,地板上的《沁园春·雪》和《陋室铭》墨迹未干,彰显着主人的勤勉。诞生于这陋室里的很不协调的《沁园春》和高度一致《陋室铭》,不能不引发人的思考。

熊一凡练书法,可谓出于爱好,遵从感觉、没有方向、无师自通。他坦言,自己的路子不属于颜柳欧赵任何一派,也不确定是真草隶篆哪一类,只是看见谁的作品好,就不由自主模仿,且力图超越。

谈起自己走上书法道路的第一步,熊一凡说,得从初中时代说起。当年在油泉中学就帮各科老师刻蜡板,虽然小小地耽误了功课学习,也极大程度锻炼了书法基本功,为日后走上书法路奠定了基础。

初中毕业后,一凡因书写横幅、标语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书法天赋,被借用到乡文化站工作,每月仅有15元工资。此后,又先后在电管站、矿山工作。凭着山里人的吃苦耐劳,他在不同岗位游刃有余地切换,每一个岗位都风生水起,也往往无疾而终。

也许正因为此,他的人生历程可谓“叫好不叫座,名大利不厚”。转眼人到中年,眼看奔六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书法成了他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恋人。

看看午饭时间到,一凡热情地招呼我们咥面,他自己多年素食,却为我们点了一份排骨。几份“碗比头大、面比肉香”的大碗面下肚,有点未饮先醉的味道。想着一凡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们把果啤、凉菜、排骨、面条一扫而光。

每一个生命都与爱有缘,每一个梦想都与爱有关。淡泊名利,若即若离固然好;孜孜以求,有始有终更可爱。熊一凡在仅仅解决温饱问题的境遇下把书法作为第二生命,可敬可佩、可喜可贺。

真心希望熊一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眼光再高些,起点再低些,目标再明确些,成就再突出些,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决心和勇气,执着前行在追梦书法的道路上,于平凡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努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草根书法家。


